现阶段下工业园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目标?
现在国家对于工业园的发展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这个也是基于国家双碳目标的考虑的,工业园区实现“3060”双碳目标,意味着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从短期和中长期分阶段、分步骤向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在不到10年时间内实现碳达峰,再利用30年时间内达成碳中和。新发展阶段,工业园区要具备更长远的眼光和更有广度的视野以及更深刻的内涵追求,积极把“绿色”、“低碳”、“降碳”、“零碳”等理念融入到园区的日常管理范畴,先于全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可以说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示范园区产业结构向低碳新业态发展,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转化,充分利用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建立低碳技术企业孵化器,推动低碳技术的产业化,这对全国65家生态示范园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到,工业部门是当前实现碳达峰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之一,工业园区以示范园区为跳板,对于绿色低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首先,工业园区需要对“十三五”及之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回顾,充分了解园区生态环境建设情况,部分成立时间较久特别是经历过低碳化转型的试点园区,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要进行典型案例梳理,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支持。其次,通过园区生态环境部门,对历年来园区综合评价中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园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最后,要对近三年园区已制定和出台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综合利用等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
按照“整体统筹,区块结合”的方式,对区内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园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劣是实现碳源碳汇平衡需要多少年限的关键,实现“双碳”目标,要根据资源禀赋和园区能耗等对碳源碳汇现状及趋势评估,对其平衡程度分析和变化监测。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可选择合适的行业领域和重要区域先行一步开展“双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先行先试的区域不一定要选取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宜园区需要的绿色近零碳发展新模式。
一方面,要从国家以及省市多个层面考虑,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需要了解往年以及“十四五”生态环保政策制度设计安排的深层次原因,准确理解“主动控制碳排放”和“碳排放峰值目标”的核心要义。省市级开发区要更多根据同级别的行政主体出台的政策文件,结合园区自身以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分析实现“双碳”目标的优劣势。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在园区的应用成本与园区整体生产效益的提升可能并不成正比,要考虑园区以及在园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未来实施差别化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园区实现碳达峰,要通过基础数据精确碳排放量,厘清园区的排放责任和未来削减空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从直接和间接排放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生命周期为视角,核算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是要看近三年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包括主要原材料、燃料等能源资源消耗;二是要看主体园区单位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产品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三是要看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在国内同级别园区所处的地位,建立碳达峰评估体系,整体评估园区是否已达峰,对于达峰园区,未来碳排放只减不增。
总的来说,未来工业园的发展是趋向于碳中和的要求的,“碳中和”强调园区可通过碳汇等抵消机制在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消化平衡,在“经济导向”大于“生态导向”的社会背景下,短时期实现难度较大。对于大部分工业园区而言,应作为中远期目标,在碳达峰的基础上,争取实现近零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