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建设有哪些类别以及发展模式?
城市贡献了国内经济的绝大部分,而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园区”是最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园区经济已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和增长动力。
园区在形态和服务上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导致园区管理幅度越来越大、管理对象越来越多、承载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园区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智慧化是园区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核能加速引擎,是产城融合的最佳实现手段,是生态立园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智慧园区的一步步建设,正逐渐形成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与底座。
智慧园区的发展模式?
1. 覆盖群体多元化
将智慧园区视为城市中的一个缩影,将城市的各方主体引入到园区中,包括个人、企业、商家、金融机构、政府等,充分考虑各方职能和需求,有利于各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园区的建设发展,在园区内构建良好的小型生态圈。实现园区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相互匹配。因此,智慧物业服务、智慧政府服务、智慧人力资源服务等体系建设等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2.功能复合型园区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闲服务等综合功能。
3.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智慧园区的建设必须从产能驱动到产城协同,通过产城融合来构建新型经济引擎,形成智慧经济。能有效的扭转产能驱动的粗放思维,注重技术和项目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引进,有助于发挥协同效应和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智慧园区的建设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智慧园区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企业生产园区
企业级单位用户目前是一块非常大的市场,企业园区的业务需求相对于其他单位用户来说更讲究实用、效率和成本,业务需求包括办公大楼及连锁机构的综合智能化管理;生产园区的可视化运作,实现对园区内人员的考勤、判断、车辆的管理、财产的保护,全面掌握园区生产信息,做到智能预警和敏捷控制。
政府规划园区
比较典型的政府规划园区有科技园、创意园、物流园、机场港口等,这些园区是以行政手段划定特定的区域,众多入驻企业除了自身的防范区域外,更强调整片园区信息和标准的统一性。
住宅小区
作为居住类的公共场所,住宅小区人口小的有几千,大的可有好几万,所以对安全防范的要求成为首要目标。业务需求包括防范暴力犯罪、车辆管理、财产安全、消防预警、供电供水安全,能够对出入口及其他应用支持“一卡通”管理,同时要求在监控中心对小区内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判断、决策、调度和处置,以预案为核心,立足日常生活管理,形成小区内统一的应急协调、应急指挥体系。
商业楼宇
商业楼宇或者综合体也称为智慧楼宇,广义上的智慧楼宇是一个被有效管控、具备各方面相关系统的运营环境,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涵盖安全、能源、排污、服务等方面,在园区级别实现可视化和通信、信息网络系统的集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