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孵化器孵化服务平台化那么难?
为什么孵化器孵化服务平台化那么难?就目前而言,孵化器的专业化已经成为进入孵化行业的门槛。尽管如此,业内对专业孵化仍然存在大面积认知不足。
首先是无法专业化。没能力,没水平,没资源,没条件专业化。其次,是不想专业化。压根儿不想、不愿意。因为累,有风险,能躲就躲,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最后,是伪专业化。自以为专业了,只是名称专业了,材料专业了。嘴里一天到晚跑火车专业了,专业得都要化了。
各类孵化载体(众创空间、孵化器、园区)对企业诉求差异太大无法统筹。
几乎所有开始产生平台化的人,首先,都是基于本器本园的需求。这种基于一器一园(或者属于自己的多器多园)需求,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可复制可拷贝的错觉假象。因为,在一厢情愿的自己看来,器或器,园或园,都大致长得差不多。其实,这中间差别足够大。大得貌合神离,甚至大得水火不容。因为,几乎所有的器或园,支撑活下来的都是里面的企业,不论是收租金,还是向政府邀功讨补贴,对外吹牛谈服务。
试想,企业既然如此重要,怎么会向你开放呢?怎么会让他们的信息流入你的平台呢?
结论很清楚,肯定不会。何况,器与器,园与园,还是日渐激烈的竞争关系。相信随着各种载体的进一步增加,这样的竞争还会越来越激烈。单单作为竞争对手这一条,不论自己的孵化器或与园区多牛,想要扩大复制平台化,就门儿都没有。
中小微企业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或客户群。因为首先,他们应该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只有在相同的“链”或“生态”里,他们才算找到了生存空间,找到了成长环境。
对企业而言,要么,每天都在快速成长。随着成长的节奏,很快就不是中小微了。随着成长的节奏,他们很快便进一步靠拢靠近他们的产业链了。
在他们的产业链里,有着各种属于他们的服务平台在等着接纳他们。要么,每天都在死亡。
小企业死亡率极高,这很正常。死亡率太高,也是他们很难成为一个相对规模客户群的重要原因。最后,即便他们都还小,还需要各种载体孵化器服务,他们真正的共性需求,目前也已经加快在市场化、平台化。比如财务代理记账,比如社保缴纳,比如场地租赁,比如融资等。而小企业基于产业垂直的服务需求,则从一开始就分属到了产业链里。对孵化服务平台而言,能分到一杯羹的机会难上加难。
孵化器服务无法成为一个个产品或一件件商品。单就产品或商品而言,针对小企业的各种服务,十分个性化。
很难形式统一的产品复制粘贴,很难形式大规模的市场购买或推广,很难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中小微企业的“散、乱、差”属性,也为打造形成产品设置了重重障碍。
赚快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仍然是他们的基本活法。因此,面对这样的孵化器孵化服务对象群体,个性化孵化服务仍将是最为有效的选择,累且效率不高。而平台化的选择,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为一只竹篮,亏得血本无归。
市场上会活跃很多孵化服务小企业的平台,但都锁定了产业、专业属性。还有,这些平台从投入到经营,肯定都属于第三方市场行为,几乎与任何单一的孵化器、园区无关。另外,政府或政府派生机构们也不会袖手旁观,但他们一般都雷声大雨点小,花出去的钱永远比赚回来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