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出口加工区成功之路在哪里?
对于昆山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昆山出口加工区成功之路在哪里?
重在解放思想,发挥地域优势
思路决定行动的方向,唯有思想解放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穷土、恶水、血吸虫三大危害,农业生产十年九涝,粮食产量不过“纲”,不少生产队生产靠贷款,吃粮靠救济。当时,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昆山田多劳少、产量不高、分配不少、生活蛮好”的小农经济穷自满思想。为破除这种穷自满思想,县委县政府通过算账对比、外出取经等方法,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跳出小农经济圈子,扩大视野,在过去治“三害”的基础上,倾注大量财力,连续干了十多个春秋,终于根治了“三害”,彻底送走了瘟神,农业夺得了稳产高产。
重在秉持开放,发展外向经济
实践证明,昆山出口加工区开放持之以恒,发展经久不衰。越开放越会形成强磁场,经济发展越快速前行。昆山开放型经济经历了1984年发端起步、1992年起快速腾飞、2000年起持续稳健推进、2012年起步入新发展阶段等不同层次的发展轨迹。
资料显示,进入新世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发展难度越来越大,昆山的领导面对现实,坚持敞开城乡大门,勇闯五大洲四大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一个又一个障碍,坚持以自费开发区为龙头、园区为载体,砥砺奋进。外资项目从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质量由弱到强、层次由低到高,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昆山领导牢记使命担当,拧成一股绳,发扬拼搏实干、不断进取的精神。
重在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对昆山来说并不陌生。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干部群众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安于现状。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引领人民冲破守旧桎梏,革故鼎新,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进步。
求发展:“创新”为昆山提供不竭动力
“昆山之路”就是创新之路!创新俨然已然成为昆山的发展基因和鲜明特色。在昆山,关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母婴用品公司,“好孩子”烙上创新的鲜明烙印。透过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设计,“好孩子”累计创造专利9200余项,相当于竞争对手前五名的总和;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中国国家标准25项,美国、欧洲及日本国外标准118项。
不仅是技术创新,在昆山还有诸多体制机制创新,“昆山出口加工区”建设就是一例。事实上,在此之前,凭借竞争力十足的商务成本、周到的营商服务,昆山开发区已吸引了富士康、沪士电子、捷安特、仁宝、纬创、统一食品、樱花卫厨、捷安特等一批台资大项目落户,此外,昆山还主动承接台湾IT产业转移,“台资第一高地”初具规模,昆山外向型经济也跃上发展“高速路”。
但是,昆山出口加工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把加工贸易瞄准到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然而,要吸引"三机"在中国制造,当时的体制机制并不具备,推动建立封闭操作、快速通关的"出口加工区"成为昆山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昆山出口加工区正以2035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为契机,紧扣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布局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规划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体,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产业园转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新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