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
承市政办字〔2017〕231号
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管委会,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为加强城市供水、排水、交通、电力、通信、供气、供热、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冀政办字〔2016〕19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政府、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以加强城市运行管理能力为目标,以提高供水、排水、交通、电力、通信、供气、供热、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全面提升城市市政设施承载能力,增添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群众生活。
(二)目标要求。到“十三五”末,建立起完善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和符合当前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及运行管理体系
(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市政公用、防灾减灾、综合交通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保障。各级各部门根据城市各项发展因素,合理确定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市政、防灾、减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明确各类设施运行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要求,适应城市发展和安全运行需要。
(二)完善设施专项规划。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加快市政、防灾、减灾、交通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编制的要查漏补缺。市政专项规划包括供水、排水、供电、通信、供热、燃气等,明确总量、规模和要求。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包括防洪、消防、气象、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等,明确防灾减灾类型和建设标准,并考虑地质灾害防范内容。交通专项规划应明确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路网密度、公交出行率等指标,重大对外交通设施、交通枢纽布局等要求,干线路网布局和轨道线网走向,公共交通组织等。
(三)严格落实规划要求。按照城市专项规划要求,确定“十三五”期间设施建设重点。优先安排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交通运输、通信、防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老旧市政设施、管网、管线改造,有序推进各类项目建设。住建、规划、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要予以优先研究安排,保障用地需求,拓宽资金渠道,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完善城市运行管理系统。大力推进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重要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以及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各单位要加大投入,建立现代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五)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理职能,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运行管理应急处置预案,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应急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将各类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民生保障设施建设。
1.城市供水:加强水源和水质管理,完善城市供水管网体系,逐步改造老旧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频次对我市城市供水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用户龙头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城区供水安全。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统筹考虑本地水与外调水、地下水与地表水,按照满足7天以上应急供水需求,认真制定建设方案。完善城市供水管网体系,改造管材落后、管道锈蚀老化、跑冒漏水严重的老旧供水管网,采用抗震性、抗压性、耐腐蚀性好的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管网漏损率。供水水质不达标或供水系统不完善的县(市、区),要提升制水工艺,完善水质监测设备,构建从源头到用户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2.城市供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按照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和热负荷需求,加快形成热源合理布局、实现多热源联合运行,互相备用互相补充。没有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的县(市、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尽快实现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补齐城市供热缺口。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尝试推广使用沼气、地热、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乡镇10蒸吨以下燃煤取暖锅炉替代工作,在做好农村 “双代”工作基础上,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城中村、城郊村等区域,充分扩大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范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做好配套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老旧管网,加大调峰备用热源建设,提高主力热源在极寒天气或事故状态下的热源保障能力。加强各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实现多热源联网运行,提高热网事故备用和热源相互支援能力。加大对热网的日常巡查频率,做好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加强大对超期服役的老旧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力度,对使用年限超过15年、材质落后、存在严重隐患的供热管网进行改造,提高管网安全系数。细化热网的网格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网的调控、抢修效率。建立完善的热网信息系统,及时完成新建管线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为科学、高效地调控、维护管网提供准确的依据,提高热网运行效率。
3.城市燃气:以天然气置换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煤改气”工作为重点,提高天然气使用率,到2020年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6%。加强天然气门站、供气管网等设施建设,增强燃气调峰和储备能力;加大对燃气管网的日常巡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对超期服役的老旧管网及时进行更新改造。积极探索建立跨省、市的区域性应急保障机制。发生气源供应严重短缺或者中断等事件,至少保障7天以上应急供气需求。依法对违章占压燃气管道、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建筑物进行清理和拆除,杜绝因违章占压燃气管线引发恶性事故,提高燃气安全运行水平。
4.城市供电:以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电力需求为目标,继续加大对城市电网投资力度,加快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及扩建、增容工程。完善城市主干电网布局,大力推进市区配电网建设,结合新建变电站布点,不断优化城区配网结构,提高线路互联率,增强线路应急转供电能力。统筹电力资源,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峰调频电量和热电联产采暖期优先上网制度,预留发电空间;加强与国网及邻省电网的衔接和资源统筹,建立用电紧张时段临时购电机制,增强城市电力应急保障能力。优化电压等级、电网布局,在新建、改造电网时,充分考虑与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衔接,实现电力管线同步入廊,提高电力管线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电网改造升级,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全面提高配网安全运行水平。提高城市供电保障水平,建立并完善外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各类故障处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为公共安全、医疗等重要用电机构和政府重要活动,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支援,为重大保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5.城市通信:加强全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到楼入户,推动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和无线局域网(WiFi)免费全覆盖,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网络向下一代演进,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一步加强网络监测,建立多渠道的预防预警机制。在网络规划、建设、运营中要贯彻网络安全的各项要求,合理组网,提高网络的自愈和抗毁能力,重要的通信节点、枢纽楼、关口局要明确主备用分担或负荷分担等安全措施,做到设备阻断、业务不阻断。强化实时监测,及时发现事故苗头提供预警信息。加强网管监控,随时处理各类影响通信的隐患。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完善城市运行保障设施。
1.城市交通:密切关注城市路网建设,推进“公交优先”工作,加快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合理调配运力,力争做到与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公交安全体系,着力提升公共交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建设“平安公交”。
2.防洪排涝:认真落实防洪专项规划,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修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加强城市排涝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防洪排涝管理体制与机制,健全防洪排涝预警预报及指挥系统,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体系及排涝规章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加快完善雨水管网、强排泵站等排水设施建设工程,适度提高雨水管网建设改造标准,着力解决局部区域雨后积水问题。加强排水管网日常维护管理和市政雨水排放口维护、巡查工作,确保排水管网畅通,保障污水处理厂及雨污水泵站等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建立雨污分流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设,到202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全部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城市排水防涝数字化平台。
3.地下管廊: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加快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要按照10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防,满足抗震、人防和综合防灾等需要,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等工作,确保管廊本体及入廊管线安全。到2020年底,要建成不少于20公里。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具备条件的街道架空线路逐步消除,“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4.应急避难:依据人口分布、基础设施配套和物资供应等,合理布局各类避难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联通的避难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避难体系,按照河北省《人防工程兼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技术标准》要求,利用原有和新建人防工程,加快地下避难体系改造建设。按照国家技术规范标准(GB21734-2008),依托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建设地上避难体系,完善紧急疏散通道和直升机停机坪等设施,配置基本生活设施,储备必需的应急物资,增强抗灾应急能力。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2.5平方米,满足70%城区人口应急避难需求。进一步明确避难体系建设和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维护和监管,确保避难设施功能发挥。
5.消防救灾:优化消防设施布局,加强城市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设施建设,构建“一站多点,以点覆面”的消防站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尽快补齐消防站、消火栓、消防供水等设施欠账,未完成任务的力争2020年前完成建设。加快一、二级消防站建设,消防站选址、占地规模能够满足消防官兵正常训练、生活需求,达到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到达辖区边缘的标准。重点解决商业区域周边,因占道经营而形成区域性消防乱点问题。提升消防装备水平,优化消防装备结构,增加城市主战消防车、中(重)型泡沫消防车、远程供水消防车等高性能车辆数量,完善单兵消防装备和特种攻坚装备配备。加强消防设施、消防供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社会单位要加强消防通道维护,确保消防设施能够满足应急需求。
6.防灾监测:加快气象灾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应急装备水平,保障气象设备的通信稳定可靠、数据准确采集。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网,消除监测盲区,提升气象灾害风险区的暴雨、大风、雷电等主要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设立分灾种、分级别的城市灾害性天气监测警戒圈。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时空分辨率,提高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健全地震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震风险防范能力,形成全方位、多手段、多功能、实施高效的地震监测速报预警网络,提高地震风险防范能力。
四、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各自工作职能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岗位责任,积极协调配合,建立部门管理责任清单。实现住建、规划、水务、城管、人防、交通运输、气象、地震、民政、卫生计生、电力、通信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整体应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应急管理运行效率,形成推进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制度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完善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和防灾减灾规范性文件,明确应对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措施和保障等要求。完善防灾减灾监管制度,健全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防范洪涝、飓风、暴雪、地震、火灾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事故保险制度,建立重大事故、灾害停课、停工等制度,同时强化对县(市、区)的督导指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针对本辖区定期组织联合监督检查,在节庆、汛期、采暖季等时期,提前组织有关部门对基础设施运行、反恐预防情况开展联合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工作落实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追究有关部门责任,造成城市运行重大事故或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三)加大保障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各类设施运行、升级改造需求。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各行业管理规定、标准,配齐专业人员、装备、车辆和物资,制定紧急调用社会车辆、物资、装备等方面补偿管理办法,将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资源信息纳入数据库,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调集人员、装备、物资,高效开展救援工作。
(四)加强宣传教育。健全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机制,实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加快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快速传播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机制,在学校、商场、医院、车站、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保证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畅通,人员能够快速安全疏散、撤离。依托各类媒体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公益宣传,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地等活动,普及专业防灾知识,增强市民防范灾害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广泛开展培训活动,普及市政设施应急预防、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充分发挥居委会、社区以及志愿者和其他基层组织应急联络人员的宣传动员作用,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承德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