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县域工业经济的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挺起县域工业经济的脊梁。仅在“十二五”期间,全州工业增加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年均递增16.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9户,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6户;万元GDP能耗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之内,“十二五”规划预期性目标全面完成。
“单核”向多元突围催生强动能
我州农畜资源丰富,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长期占据我州工业体系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年来,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经济都持续下行,市场持续低迷,生产成本也不断增高。面对这种情况,我州主动跳出资源谋转型,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出“多树开花”新局面。
经过“重新洗牌”,工业经济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助力打造新的增长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工信委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对临夏给予了倾斜照顾后,州委州政府立即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为我州工业发展在产业多样化、集群化上动脑子,通过打造民族特色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旅游文化工艺品等重点产业集群:临夏市已形成民族食品用品加工聚集区;广河县形成皮革毛纺加工聚集区;永靖县形成装备制造基础件加工聚集区;临夏县形成民族用品、旅游文化工艺品加工聚集区;和政县形成建材、酒类饮品加工聚集区;东乡县、康乐县、积石山县形成民族特色食品、建材、民族用品加工聚集区。全州培育和形成了民族食品、用品、皮革、装备制造基础、建材、酒类饮品、旅游文化工艺品七大地方特色工业产业,特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电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类企业的“触网率”不断攀升,在淘宝网上正式开通的临夏州名优新特产品展销电子商务,已有13家企业的177种商品上线销售,订单数量和网店客户日访问量逐渐增加;建筑面积为43平方米的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成为我州功能齐全、规模最大的电商“航母”,目前已有32家企业进驻。“现在企业要抱团发展,再不能单打独斗了。要培育传统企业孵化电商,实现网上销售与实体店联动,打通更为广阔的经营渠道。”孵化园负责人邓国智侃侃而谈。
制造向“智造”升华聚合新势能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如今以黑马姿态闯入国内同行视野的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用了1年时间,发展成为集肉牛育肥、科研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咨询服务、饲草料加工、屠宰分割、加工冷藏与熟食品生产和专卖店连锁经营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并成功抢滩国内外农牧产业市场。公司董事长师向东说:“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借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以增资扩股做大总量。我州巧妙运用政策、资金杠杆,一方面引导工业企业大刀阔斧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为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培土施肥”,积蓄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做活工业存量文章,引导企业增加投资。永靖昌盛公司铸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华安公司企业研发中心、康美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广河宏良皮革研发中心、八坊清河源清真食品技术研发中心等12个创新平台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为全州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
“外引”向内生接力释放大潜能
我州工业经济凤凰涅槃释放潜能,政府“有形的手”功不可没。临夏人深知,发展工业不能单一依靠招商引资,还要激发全民创业,从而实现“内外兼修”。
推动工业经济“外引”向内生接力。我州积极搭建产销平台,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在黄河水电博览园建成了特色食品、民族用品、旅游产品展示展销服务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成了“临夏名优专精特新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平台,目前,已入驻企业5多家,名优产品8多种。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全州金融工作座谈会暨银企项目推介会上,我州向各商业银行重点推介融资需求企业111户,总投资63.96亿元,贷款需求21.41亿元,已落实贷款项目38个,落实贷款5.68亿元;与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州内112户中小微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各县(市)均成立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全州担保资金已达3.7亿元,实现了融资担保平台全覆盖;已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3家,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政银企长效对接的新途径、新办法。
充满活力的各类市场主体,是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根基。我州制定出台了《临夏州名牌产品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多创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目前,全州拥有甘肃省名牌产品26个,甘肃省著名商标4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我州工业发展逆风而上,星星之火已初显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