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2018-02-22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栾相科
218年2月4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端。就在这一天,2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文正式公布,为亿万农民送去了政策春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际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到今年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战略”便一直是当前“三农”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两个现代化”凸显乡村振兴重要性今年的一号文件全文1.6万余字,大大超过了往年篇幅,它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多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只是提纲挈领地讲了几百字,一号文件则进一步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方向、目标、任务、政策等具体问题进一步细化,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使其成为指导‘三农’工作可操作、能落地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黄汉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汉权说,具体来看,今年一号文件亮点纷呈。“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在于一号文件中提出的‘两个现代化’。”一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原来我们常说的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现在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单独提出来,这就说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黄汉权说。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号文件提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这个思想贯穿整个文件,被浓墨重彩地展示出来。”黄汉权举例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这是一个崭新的提法。”黄汉权指出。一号文件明确,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韩俊在发布会上亦回应了这一话题。他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每年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农村大量农房、宅基地常年闲置。“武汉市做了一个调查,到216年底,全市192个行政村,农村房屋73万套,其中长期空闲的农房占15.8%。前不久,我去河南调研,一个216户的村庄,常年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有46户。大量的农房和宅基地闲置,任其破败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利用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韩俊用数字说明了问题的紧迫性。“适度放宽、激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农村民宿、康养、物业乃至楼宇经济都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把农村大量沉睡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这‘三变’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黄汉权十分看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前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也涉及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对此,一号文件也一一作出部署。“‘五位一体’如何在农村得以体现和落实,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如何稳步推进,一号文件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此外,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为‘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和弱项。”说起一号文件的亮点,黄汉权如数家珍。提升农民素质搭牢乡村振兴“四梁八柱”韩俊指出,就定任务和定政策而言,今年一号文件通过谋划一系列重要工作抓手,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文件中这方面的内容加起来大约有5多项。黄汉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从我个人调研情况看,我认为在这些重大行动和工程中,首先应当重点关注人的问题。”黄汉权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上应把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作为重点来考虑。”参加上述新闻发布会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宏耀表示,未来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对此,中央一号文件在五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一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三是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要探索新机制,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四是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要有全社会各类人才的参与,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主要是“三大机制”——多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除了“人”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还包括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丰富内容。“比如乡村的社会治理问题,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短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很多素质比较高的农民离开了农村,来到城市就业,所以目前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情况给乡村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如果乡村治理体系不及时进行重构,就会影响整个农村乡风文明和社会稳定。”黄汉权说。乡村振兴让“三农”关注热度持续发酵值得注意的是,一号文件提出要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规划是落实文件的,文件是指导规划的。”黄汉权表示,“规划会以一号文件为依据,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谋划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政策得以执行落地。”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联合有关部门起草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初稿正在按照程序进行报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轮训讲座上表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树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多样化为美,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公布。方案指出,到22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出台这一方案,就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开年的这两份政策“红包”,彰显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过去几年,随着主要农产品供给进入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农民增收形势得到改善,‘三农’问题受关注度有所下降。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三农’工作再次回到了各方关注的热点层面。”黄汉权认为,“在我国尚未完成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之前,资源要素源源不断从农村转到城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村将面临凋敝的风险,中央及时注意到了这一潜在性趋势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广大农民所盼,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认为这一热点还会持续发酵,因为乡村振兴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实现的,它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黄汉权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