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济南市关于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

2018-05-2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走好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以产业兴旺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支撑作用,激发都市精致农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和市场导向,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济南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产业基础,按照逐产业实施全链条打造的思路,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市十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重构升级,加快构建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都市精致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依城发展,为城服务。坚持依托城市、适应城市,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反哺农业农村,推动农民靠城致富。着力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和优美和谐生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树品牌必须提升溢价率,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三产融合。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做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相得益彰。着力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竞争从产品竞争向产业链条竞争转变。

——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强化科技创新、现代化装备和智慧化成果应用,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聚力打造一批科技型、创新型、特色化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水平。

(三)任务目标。依托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历城草莓、长清寿茶、曲堤黄瓜、商河花卉、高官甜瓜、龙山小米、南山核桃、农高种业等十大特色产业基础,创建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产业振兴十大行动,聚合“三个十相乘”溢出效应,聚集现代要素,装备先进设施,创新体制机制,做亮特色品牌,着力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农村一二三产紧密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一批都市精致农业样板区、新旧动能转换先导区、乡村旅游精品区和大众创新创业孵化区。到2021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万亩,成为综合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1,形成“十业育十园、十特带百千”的发展新格局。

二、培植十大特色产业集群

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导向,逐产业制定振兴规划,逐产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逐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十大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平阴玫瑰。重点建设翠屏山区域万亩标准化种植核心区,布局一批千亩以上的玫瑰种植园,带动平阴县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药食同源玫瑰产区。强化园区孵化功能,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链式聚集,引导加工产能向玫瑰终端消费产品拓展。做强玫瑰中国(平阴)云谷电商平台,做大平阴玫瑰本土网络销售。打造宜居宜业的玫瑰特色小镇,办好国际玫瑰节和“一带一路”玫瑰产业合作论坛。探索设立玫瑰资产交易中心,掌握平阴玫瑰定价权。到2021年,平阴玫瑰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培育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3—5个国际知名品牌,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衍生产值突破百亿元,精深加工比例和产品外向度达到50%,成为有国际声誉的中国玫瑰产业集聚高地和交易中心、定价中心。

(二)章丘大葱。坚持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协同共建,以绣惠、宁家埠、枣园、龙山、刁镇等街道(镇)为重点,聚力打造主产区集约生产新优势。围绕绣惠女郎山建设万亩原产地保护核心区,传承好章丘大葱地理标志产品特性。加强品种引进更新,实施全程机械化工程,推进种植方式变革,实现大葱周年生产。强化大葱储存加工能力,推进大葱物流配送产业快速发展,培育5-10家精深加工企业,提升大葱产业附加值,巩固章丘在我国北方的大葱集散中心地位。到2021年,章丘大葱种植面积恢复到10万亩,公用品牌价值增长1倍以上,产业格局实现再造重生。

(三)历城草莓。推动产业核心区东移北扩,按照“一带两核百园”发展布局,强化中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支撑,引进嫁接世界前沿技术和经营模式,集约发展董家至唐王、辐射济南高新区和章丘区的40平方公里草莓廊带,集中建设两个核心示范区和100个精品示范园,打造形成集优质草莓生产、全国草莓种苗供应、高效示范带动、草莓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都市精致农业示范园区。放大草莓休闲采摘效应,成立历城草莓电商联盟,提升历城草莓知名度。到2021年,历城区周边设施草莓面积达到5万亩,建成省会居民采摘游首选地,张而草莓成为山东第一草莓品牌。

(四)长清寿茶。以传统茶为主导,以花草茶、中药饮片为补充,发挥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吸附集散功能,引导品牌企业建设专属茶园、种植庄园,强化当地茶树抗寒品种改良,推广茶树安全越冬节本增效设施技术,扩大绿色生态茶园种植规模。加强茶类新产品、特色茶食品、茶饮品等开发,提高茶叶加工品质,打造国内养生茶研发生产基地,做强北方高纬度茶品牌。将茶文化紧密融入“齐鲁8号风情线”,推进文旅茶融合化和产学研一体化。到2021年,南部适宜区域养生系列茶叶种植达到4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000亩,培育10家种加销一体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五)曲堤黄瓜。以创建“国家曲堤黄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为引领,坚持精品高质发展路径,集成创新栽培模式,积极推广冬暖式大棚“轮茬轮作”周年生产模式,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引领带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蔬菜产业提速增效。推进黄瓜食品、籽粉、果汁、美容产品等功能性产品研发生产,加快构建以“黄瓜+”为特色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到2021年,济阳县黄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大棚稳定在10万个以上,成为全市设施蔬菜中心和“菜篮子”产品重要保供基地,将曲堤建设成为黄瓜特色小镇和精品黄瓜江北第一镇。

(六)商河花卉。依托丰富地热资源,以商河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设施化花卉栽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花卉种苗组培中心。突出红掌、蝴蝶兰、水培栽植、多肉植物四大系列,培植全国最大的温泉花卉产业。培育一批花卉苗木专业化镇(街道),协调中国(济南)花卉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常驻商河,催生花苗代培、园艺物业、花展经济、网上交易等新业态,将商河打造为北方跨带观赏苗木生产区,全国最大的红掌、多肉植物和江北知名的蝴蝶兰基地,以及享誉国内的温泉花乡、北方花都。到2021年,商河县新增花卉设施50万平方米,设施花卉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露地花卉苗木生产达到6万亩,新增10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花卉名企。

(七)高官甜瓜。以章丘高官寨万亩甜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核心,坚持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集约推广适销对路新品种、高科技智能设施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高官寨、黄河2个果用瓜生产专业镇(街道),培育40个“一村一品”型特色村居,扶持发展20个产销加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加快打造集农资配送、种苗供应、规模种植、休闲采摘、储运加工、市场集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到2021年,章丘北部沿黄区域形成10万亩西瓜、甜瓜规模化种植片区,高官寨成为山东高端甜瓜第一镇和江北西瓜、甜瓜集散中心。

(八)龙山小米。加强原产地保护建设,向南部旱作农业区输出种质资源和种植模式,以章丘龙山和长清孝里为中心,集中建设两处万亩龙山小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健全地域特色品牌开发保护长效机制,重振作为中国“四大名米”的声势。发挥龙山小米领军作用,着力发展谷子、大豆、绿豆、红小豆、芝麻五大杂粮,规划建设章丘三赵线、长清孝里、平阴中部山区三大片区,培育杂粮精加工企业10家、杂粮生产合作社30家,推动杂粮生产与旅游、扶贫深度结合,实现杂粮产业向营养健康深加工食品转型升级。到2021年,龙山小米扩种到5万亩,杂粮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发展到10万亩,我市成为全国知名的北方旱作绿色小杂粮示范区。

(九)南山核桃。以南部山区为重点区域,将核桃纳入生态林补助范畴,建立政府与果农共同负责的核桃林生态防护机制,有效遏止核桃黑腐病蔓延态势。加强现代集约栽培、老龄果园更新改建、中低效果园升级改造,推进核桃清洁加工处理,提高核桃良种栽植率和深加工产能,抓好核桃青皮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贮运、连锁经营、产销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重点培育10家核桃加工贮藏企业,发展3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10处镇级核桃营销服务网点和2个市级核桃产品交易市场。到2021年,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4万吨。

(十)农高种业。以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并行打造省农科院、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三大种苗研发生产基地,加快构建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体系,做大做强粮食作物、瓜菜、畜禽三大种业集群。发挥农作物育种行业领先优势,培育10个年销售过亿元的种子繁育企业。立足瓜菜集约化育苗全国一流优势,组建中国蔬菜集约化育苗联盟,培育一批年生产千万株以上的育苗单位,着重支持年产1亿株以上的行业龙头,到2021年,实现全市年育苗能力突破20亿株。依托畜禽良种资源雄厚优势,提升奶牛、生猪、SPF(无特定病原)种鸡种质创新和研发实力,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性开发,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品牌。将我市打造为引领全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畜禽良种创制中心以及瓜菜集约化育苗生产研发中心,建成区域性种子种苗总部经济聚集区,新增种子种苗新品种100个以上,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衍生产业集群,创建北方新兴种业之都。

三、实施产业振兴十大行动

坚持聚焦战略,瞄准到2021年实现产业振兴崛起的目标,制定超常规和综合性举措,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进效率动力变革,推动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一)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引导水电路林田等公共项目集约配置,推动建设一批百亩工厂化种养园区、千亩设施化生产基地和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50万亩设施先进、装备精良的产业核心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不超过投资额30%的比例予以财政补助。支持改造、新建高效温室大棚和农业附属设施,对投资主体给予不超过20%的补贴。加快推进设施装备升级换代,大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对关键急需、先进适用的专业农机,深化农机补贴累加政策,补贴比例最高可达70%。(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乡水务局、市城乡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

(二)产业园区创建行动。依托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约化生产区,按照有规划、有基地、有产业、有品牌、有机构、有龙头、有科研、有加工、有市场、有边界、无围墙的“十有一无”标准,加快创建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同建”,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开发贯通产加销贸工农的全产业链。建立产业园认定扶持机制,对认定为市级产业园的,每年给予300万元奖励,连续奖励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省级产业园的,在国家和省级奖励基础上,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园联创,到2021年,力争有1处入选国家级、3处入选省级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城乡水务局)

(三)规模经营拓展行动。以推进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导向,着力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新形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超过60%。鼓励专业大户向法人主体升级,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对争创为国家和省、市级示范社(场)的予以分级分类奖励。制定优先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具体办法,对创建为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晋升奖励。对新增土地流转100亩以上且取得经营权证的,给予受让主体每亩100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农民以经营权入股产业化经营,对开展整村合作的新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根据土地规模给予5-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支持组建一批产业化联合体,对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分享产业收益显著的给予直接奖励。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按作业量补贴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重点支持100个服务圈覆盖千亩以上的农业托管机构。(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扶贫办)

(四)龙头企业壮大行动。坚持招引、挖潜、扶持、培育多措并举,鼓励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区集聚,引导加工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约布局,增强产地初加工产能,补齐精深加工短板,新培育2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值过4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原料生产和加工转化并链重构,力争食用农产品加工率超过70%。采取项目补助方式,支持改善农产品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等设施装备条件。鼓励阜外企业和工商资本兴办创办加工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并提升产能,对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按照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上限为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带动地产农产品就地转化,对成效显著的给予重点支持。激励加工企业经营上台阶,对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3亿元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五)质量品牌引领行动。研究制定标准化生产扶持政策,建设50个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良好操作规范全覆盖。率先将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全覆盖,夯实质量兴农和品牌建设工作基础。研究推出全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号,打造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若干企业产品品牌,形成“1+10+N”泉字号品牌集群。健全品牌评价、培育和保护机制,优先落实“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和市场拓展等扶持政策。建立全市农产品品牌目录,优先支持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入选,授权使用整体品牌形象标识。对入选山东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的企业产品品牌,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品牌建设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及经营主体实行动态奖补。安排专项宣传经费,开展联合推介、捆绑式宣传,讲好品牌故事,树立品牌形象。培育20个在全省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引领我市由品牌大市向品牌强市蜕变。(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质监局)

(六)产业跨界融合行动。深化业态相加和功能互补,打造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的新六产体系,提升产业功能、生态溢价空间,实现新产业新业态产值比重超过30%。培育新六产示范带动新载体,每年认定并奖励5个示范镇(街道)和20个示范主体,支持建设100个集种养加、吃住行、游购娱、教研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推进共享农庄、农业公园、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与种养基地协同布局,融合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打造十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认定扶持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乡村旅游向全域旅游迈进。(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发改委、市旅游发展委)

(七)美丽田园建设行动。以打造200个“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田园为抓手,加快建设20万亩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形成覆盖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的绿色生产体系,农药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63%以上,普遍建成可持续田园生态系统。研究制定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措施,优先安排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率先推行绿色高效农药和标准化种苗补贴制度,探索建立“白色”污染物补贴式回收利用体系,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力度。推动种养产业布局科学衔接,支持建设一批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打通农业资源全利用渠道。加强农业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放宽项目申报条件,提高建设补助标准,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0万亩,实现设施农业和蔬菜水肥一体化全覆盖、其它产业节水灌溉全覆盖,率先建成节水农业网络体系。结合南部山区水源地保护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南山核桃开展整建制绿色化统防统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城乡水务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

(八)智慧物流畅通行动。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生产储运加工有机衔接,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整合提升曲堤黄瓜、高官甜瓜、商河花卉、章丘大葱等产地市场,强化省农科院种苗市场集散功能,规划建设济南蔬菜种苗交易中心,布局建设20处精而专的田间专业市场。推广“600㎜×400㎜模数周转箱+1200㎜×1000㎜标准托盘”循环共用,推行标准化农产品电子交易模式,加强产地预冷、冷藏保鲜、温控运输等智能型物流设施建设,对新建、改造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的,给予不超过投资规模30%的补助。鼓励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构建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成立济南品牌农产品电商联盟,扶持发展50家优秀电商企业。完善城市菜果配送体系,搭乘“菜篮子”直通车,推动特色农产品顺畅进入市民餐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

(九)农业科技展翅行动。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推动科技进步贡献率率先进位,为产业振兴插上科技翅膀。支持产业创新团队建设,按照“一产业一团队”的原则,由国内顶尖专家领衔,组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安排研发经费支持创新团队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10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创中心,对年度科研投入超过2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的项目支持;对新认定为省级以上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给予牵头单位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实施60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项目,建设20处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扶持50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支持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和提升农作物、蔬菜花卉和畜禽良种种苗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作物和蔬菜两个国家级展示示范平台建设。对取得自主创新新品种的单位,每个新品种给予10—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先落实人才政策,培育2000名工匠型新型职业农民、3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和500名农业企业家,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开展创业创新。(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

(十)制度供给提效行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产业振兴制度性供给。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要素自由流动和转化增值。加强科技、农机、水利、金融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将小农生产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轨道。积极推动符合国家规定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落地,依法依规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适度增加农业新六产建设用地指标。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涉农信贷不良风险容忍度,增加农业信贷投放。支持济南财金农业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尽快达到3亿元以上,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奖励制度,创新抵押担保措施,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开展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担保贷款业务。放宽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政策落实条件,降低农业融资成本。逐步将目标价格保险和设施农业保险覆盖到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并由财政对所缴保费进行补贴。落实农业生产方面的税收、水电等优惠政策,推动各级产业、科技、金融、品牌、人才等政策资金倾斜配置,完善产业振兴全要素供给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城乡绿化局、市城乡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济南金融控股集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体系。将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和总体规划,成立市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行动,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牵头做好各项工作。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201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资金,支持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县区政府(含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市南部山区管委会,下同)也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优先向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倾斜。有关资金原则上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直接切块下达到县区。按照原则上不重复扶持的思路,制定项目资金实施细则,严把资金使用关,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构建普惠式政策扶持机制,统筹兼顾到规模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将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内容,引导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扶持基金予以倾斜,多形式拓展农业融资渠道。

(三)夯实县区主体责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明确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县区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谋划决策和工作调度,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运营机制,落实配套资金,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县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落实镇(街道)抓产业促发展的第一责任,全力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健全考核督导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将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市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列出任务单和时间表,分解到相关县区政府,逐级督导考核落实。要推行季度调度、半年观摩、年度评估的常态化检查评估措施,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任务完成好的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的按规定实施问责。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