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太仓市人民政府发布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2018-07-1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统一部署,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我市“两地两城”建设,全力谱写新时代太仓发展新篇章。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55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超55%和48%。全市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主导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型企业群体和领军型人才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初步建成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支撑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各镇、区(街道)结合各自禀赋,明确重点发展1—2个高新技术产业,出台支持培育措施。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创新,遴选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战略性目标产品开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前沿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年产值各超1000亿,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200亿。(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金融办,各镇、区(街道))

2.推进前瞻性产业超前布局。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等前瞻技术运用,以高新区为核心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以国家特种功能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重点布局纳米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以国家火炬太仓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布局高性能医疗装备、3D生物打印等,加快形成我市未来增长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支持相关项目在太投资创办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研究机构。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增初具规模的前瞻性产业1—2个,涌现若干有一定影响力的“军转民”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各镇、区(街道))

3.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的方向,以新技术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重点引导纺织、化纤、服装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提升,突出品牌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积极推动电力、化工、造纸等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各镇、区(街道))

(二)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深入实施大院大所战略。发掘科教资源,推动动力变革。加快提升现有“一院三所”的建设和服务水平,做好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的落地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吸引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来我市落户,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柔性引进人才。到2020年全市大院大所累计达10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财政局,各镇、区(街道))

2.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板块联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作用,推动我市各板块围绕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上市的培育思路,高起点新建创新载体和产业化基地。鼓励园区厂房“退低进高”,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龙头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建设众创空间。支持大科园、创业园、软件园等现有载体提升管理水平,引入社会资本,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向专业化、国际化方向转型。到2020年力争新增各类载体30家以上,各镇、区(街道)新投入使用创新载体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各镇、区(街道))

3.高水平建设高新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积极复制推广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优化核心创新布局,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设众创集聚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全面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的良好局面,力争国家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有关各镇、区(街道))

(三)集聚创新企业群体,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

1.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深入实施“1123”行动计划,建立我市高企培育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推进创新政策、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扶优扶强100家现有骨干民营企业,引进培育100家以上优势民营科技企业,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60家,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财政局、招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各镇、区(街道))

2.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和前沿技术研发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不断改善研发条件,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持续产出创新成果。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落户我市,引导其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支持中小企业立足实际建设研发机构,研制先进适用工艺装备,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45%,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60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局,各镇、区(街道))

3.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接联系,探索引进由项目团队、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协同创新效能。支持鼓励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资源,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有关各镇、区(街道))

(四)推动开放协同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1.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发挥我市沿江临沪优势,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人才自由进出,创新服务更加便利。发挥“对德合作”优势,做强中德国际化合作水平,提升德企与本地企业的粘合度,加快建设“中德合作城市典范”。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巩固提升与以色列、芬兰、俄罗斯等国,开拓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际科技成果来我市转化,构建海外技术转移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积极举办跨国技术转移活动,力争全市每年实施跨国合作技术转移项目5个。开展“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实施海智计划,集聚全球人才资源。(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局、商务局、科协,各镇、区(街道))

2.积极融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利用嘉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契机,围绕汽车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民用航空产业等,借力中科院育成中心、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机构,做好科技项目的引入工作。按照“承接溢出,转化成果,配套所需,供给短缺”的思路,不断增强对沪上人才、技术、项目等高端要素的吸纳集聚力。探索实施科技服务业“沪太通”,加大与沪上高校、科技载体等对接联系,积极联办科技项目对接会、科技论坛、项目路演等,促进沪太资源双向流动,全方位融入上海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各镇、区(街道))

3.全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把创新资源导入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大力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分行业、分领域组织专题对接活动,重点推进各区镇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系统、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的合作对接,形成高层次、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氛围。到2020年,力争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镇、区(街道))

(五)强化领军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优化各类引智平台,鼓励社会各界举办科技人才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汇聚资源,打造引才智库。结合我市“融入上海”战略,推进科技人才先行,建立常态对接沪上大院大所机制,吸引上海创新创业高端资源要素向我市集聚。借助主流媒体对我市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专题宣传报道,提升我市创新创业对外知名度。依托历届科技镇长团、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海外引才直通站、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渠道资源,以高端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参与和承接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产业研讨会,增强引才的针对性,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力争每年新增各级科技领军人才超40名。(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各镇、区(街道))

2.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针对人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创业辅导服务。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优质人才项目实现“加速跑”。排摸人才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各镇、区(街道)全覆盖。(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各镇、区(街道))

3.打造“双创”升级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太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办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人才宣传服务月等活动,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宣传部、科技局、公安局、人社局、科协,各镇、区(街道))

(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1.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整合政府部门、企业、人才、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机构等资源,打造科技资源集成和推送服务网络,加快建成太仓“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改革科技管理制度,加快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支持鼓励各管理单位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财政局、国资办,各镇、区(街道))

2.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机制。发挥江苏—德国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太仓平台和太仓市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大知识产权推进力度,提高专利创造质量,优化专利产出目标管理,提升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贯标等知识产权专项行动计划,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健全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越的知识产权环境。力争到2020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5件。(责任单位:科技局,各镇、区(街道))

3.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开展科技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优质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制定“量体裁衣”式的融资方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推动投贷联动股权投资,尝试将股权融资与传统信贷相结合。继续做优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每年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不低于1亿元,开展科技金融路演活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对优质科创企业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责任单位:人才办、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各银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街道)各部门要把实施科技创新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化领导分工,健全责任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各镇、区(街道)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推进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与做好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扎实推进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细化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倒排工作进度,强化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程既定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率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三)加大监督检查。要加强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类落实、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建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度的通报制度,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加大对相关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推进力度,引导各镇、区(街道)各部门有力有序推进计划实施。

 太仓市人民政府

2018年07月13日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