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管委会、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冀政发〔2018〕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18〕46号)精神,促进承德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承德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改革、开放、融合、转型为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我市工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初步构建起以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发展模式新、能耗排放低、融合程度深、开放层次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以上,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巩固提升,钢铁产业迈向中高端;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97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0家;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培育形成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71%,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0%以上建立研发机构,重点优势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2%。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比2015年下降比例均达到省要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比例均达到省要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5%、制造业增加值率超过23%,工业类名牌产品稳定保持在55项以上,提供一批高端高新高质的工业产品,不断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
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立足各县(市、区)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构筑“一核、两重点,两新、六特色”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双滦、营子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打造全市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一核、两重点”主要载体;以承德县、滦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高新技术发展重点园区,以平泉、围场、隆化、丰宁、兴隆、宽城经济开发区作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基地,打造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两新、六特色”重要平台。按照错位发展、产业集聚、链条协同的原则,以核心区的发展辐射重点园区建设,通过重点园区的示范带动各县(市)园区的提升,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均衡发展。
(一)“一核、两重点”
1、“一核”:打造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一个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核心区。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瞄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产业,重点布局未来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大数据、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和钒钛新材料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围绕优势企业布局配套企业。严格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制造业,缩小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公共资源占比,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型升级。到2020年核心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主要工作指标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求。
坚持高端引领。优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药研发、基因工程、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电子材料、北斗卫星通信导航、信息安全、智能机器人、高端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再制造、节能环保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智慧物流、工业旅游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扶优限劣。装备制造业巩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智能物流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在细分行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食品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露露、颈复康、四海等龙头骨干企业,着重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检测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辐射带动县区食品医药产业发展;钒钛新材料产业要深化与军工企业对接,加快特种钒钛合金材料和制品产业化步伐,将产品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2、“两重点”:依托双滦经济开发区和营子产业聚集区,打造两个工业主导产业重点支撑园区。到2020年,双滦开发区主导产业布局清晰、配套完善,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营子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完成。
——双滦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钒钛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钒钛新材料,以承钢公司为龙头,发展钒钛深加工产业,生产高端钒钛新材料产品。装备制造,依托北汽福田承德公司,承接北京福田汽车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车载智能设备(汽车控制系统、定位导航、语音系统等)制造应用等领域延伸。新型建材,以德厦建材为龙头,大力发展尾矿新型建材产品,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辐射京津冀辽蒙,面向全国的高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营子产业聚集区。重点布局钒钛新材料、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挖掘工业旅游资源,发展工业旅游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钒钛新材料,依托建龙集团发展非调制钢材和含钒新材料,提高钒产品生产能力和深加工转化能力,实现特钢产品向钢延产品、钒深加工产品延伸。新型建材,以金隅集团为龙头,发挥区内尾矿、粉煤灰等二次资源优势,延长绿色、环保建材产品链条。绿色食品,以怡达集团为龙头,壮大果品加工产业集群,扩大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生产规模,打造集研、产、储、运、展、交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山楂产业基地。扶持天丰生物公司研发、生产食品级高活性酶制剂。生产性服务业,挖掘战汉时期铜冶炼等历史文化遗址、“冶金古镇”和建国初期工业重镇等工业旅游资源,建设矿山地质公园等工业旅游景区。利用怡达集团山楂博物馆和誉鑫酒业梅花鹿产业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探索游艺机产业集群将产品设计与产品展示、体验相结合的工业与旅游协同发展新模式。
(二)“两新、六特色”
1、“两新”:以承德县和滦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构建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以现有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为支撑,积极对接京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限制或逐步缩小其他产业的规模和公共资源占比,到2020年承德县高新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通过复核;滦平县高新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布局初具形态,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完成。
——承德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布局绿色大数据、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未来产业,配套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加快德鸣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大数据关联产业延伸发展,着力打造承德大数据产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装备制造,积极引进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输送机械、仪器仪表、环保设备、新型电池等为重点,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绿色食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和现有企业优势,重点发展酒及饮料制造和果蔬加工业。新型建材,充分利用固废资源,以鸿城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产品。以北塑管业为依托,继续发展壮大塑料管材,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等新型管材和其他制品。未来产业,重点引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等高技术产业。
——滦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布局食品医药、新型建材、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未来产业,配套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食品医药,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发展基础,引进科研院所开发功能性产品,实现食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建材,依托尾矿和矿山废石等固废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住宅产业化,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及部品,服务北京市场。节能环保产业,引进节能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企业,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系列化、规模化,打造集咨询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环保工程建设、环保设施运维等于一体的环保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重点引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产业。
2、“六特色”:依托平泉、兴隆、隆化、宽城、丰宁、围场六县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构建六个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结合本地特色、优势企业及主要产品确定主导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做大规模、提高效益、集群发展。到2020年,六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完成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平泉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地方特色、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旅游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绿色食品,发挥品牌优势,发展白酒及食用菌、杏仁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装备制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发展通用航空器组装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培育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等中高端产品;壮大园艺工具、汽车电子线束、千斤顶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新型建材,以承德国佑鸿路、平泉天罡为龙头,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木塑、仿古砖瓦等中高端产品,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精细化工,一是依托氟化工产业基础,形成从萤石矿产资源、基础氟化工产品到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氟化工产品基地和国家级氟精细化工研发中心。二是发展活性炭产业集群,重点研发保健用炭、高吸附值炭、活性炭纤维、电容炭等高附加值活性炭产品,打造国内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价格形成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围绕酒及饮料、食用菌加工产品、活性炭工艺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电子商务,依托企业博物馆、产品展示中心发展工业旅游。
——兴隆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食品医药,以打造品牌、提质提效为目标,提高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果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创建品牌、开展认证、注册集体商标等方式实现食品行业品牌化发展。加快山楂类、丹参类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抓好GAP标准药材基地建设,尽快扩大医药产业规模。装备制造,围绕荣盛产业新城产业园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3D打印和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建材,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产业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产品开展电子商务,挖掘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发挥区位优势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引进装备制造技术研究机构,探索建立装备制造云服务公共平台。
——隆化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钒钛新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天然山泉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钒钛新材料,重点发展钛产业,大力引进科研、医用领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钛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钛产业由生产钛精粉、高钛渣向海绵钛、钛材、钛白粉等高端制品延伸。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引进业内知名企业发展磷深加工产品,应用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工艺,打造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建材,以中建材集团泰山石膏承德公司为龙头,通过招大引强,打造隆化新型建材产业园区。装备制造,提升本地阀门管件、风电设备、悬挂输送机产业水平,吸引同类产业和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引进汽车零部件、电动车等项目,拓展装备制造业门类。绿色食品,壮大隆泉米业、北戎牛业等知名企业和优势品牌,发展肉类、蔬菜、果品、杂粮、饮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同类或上下游配套项目,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天然山泉水产业,突出富含偏硅酸,高锶、低钠、弱碱特点,整合提升现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科学适度开发利用,打响“京津水源﹒皇家山泉”品牌,打造中国高锶低钠山泉水、矿泉水产业基地核心区。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风机制造企业,主动介入全国风机维修业务市场,建设风力发电机组维修中心,建立“制造业+服务”模式。
——丰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采取“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项目”方式,发展以远景公司为龙头的智能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加强与怀柔区产业对接合作,以聚丙烯新型零部件和汽车仪器仪表制造为重点,构建京北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推进农副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支持缘天然、平安高科等龙头企业发展,引进企业集团投资建厂,发展乳品、蔬菜、肉食、杂粮等高端食品加工业。发展第二代人造板材、木塑材料,推进成套家具制造,打造从林产基地到木制品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新型建材,以炫靓集团、鑫源矿业为龙头,充分发挥钼尾矿等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真石漆、微晶发泡陶瓷等中高端产品,服务北京市场。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水电和光伏发电,科学有序发展风电,综合开发生物质、地热能源,引导能源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鼓励采取农光互补、屋顶光伏等多种方式利用太阳能,在坝上建设光能、风能并网发电综合示范区,推进太阳能发电与风电的一体化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产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宽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新型建材、新型材料(钒钛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天然山泉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新型建材,以新通源、金河、绿标等建材企业为依托,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国际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全面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新型材料(钒钛新材料),依托丰富矿产资源和已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钒钛新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硬质合金、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粉末冶金及制品等新材料。与科研院所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转化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特色装备制造,围绕盛乾稀土永磁电机、升华及天海压力容器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同类产业和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集聚,扩大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拓展装备制造业门类。绿色食品(天然山泉水产业),依托神栗公司加快发展果蔬深加工,开发方便休闲、保健功能性食品。充分依托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和水质微量元素丰富的条件,积极推动与战略投资者的对接合作,开发生态饮用水,将高锶特质做成高端水产业品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企业电商平台,推广“互联网+绿色有机食品”模式,实现特色产品与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广泛深入对接。结合包装产业园建设发展工业设计与生产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态。
——围场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清洁能源、食品医药、新型材料(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清洁能源,以建设千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争创河北省第二批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县为目标,培育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建成种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食品医药,依托宇航人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特色饮品、特色果蔬加工、低糖保健品、有机杂粮等创建品牌。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挖掘抢救传统中成药,大力发展金莲花、黄芪、桔梗、黄芩等中草药种植和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引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原料药、现代中药、诊断试剂等创新药物品种开发企业,规划建设现代医药产业聚集区。新型材料(新型建材),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推进沸石、珍珠岩、玄武岩、硅砂等非金属矿产深度开发,促进新材料研发利用。以振龙、兴源等建材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加气自保温砌块、岩棉系列制品等中高端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特色产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三、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一)集中发展8个主导产业
重点发展钒钛新材料、绿色大数据、特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天然山泉水八大工业产业,推动产业向绿色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具有承德特色的主导产业体系。
1、钒钛新材料产业。按照“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科学布局”的原则,围绕钒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围绕集聚科研成果及人才、融资、招商和对外宣传等工作重点打造“四个平台”,加快双滦、兴隆营子、宽城和隆化“四个园区”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建设,实现钒钛新材料产品由普钢向特钢、由初级材料向高端材料、由高端原材料向高端终端产品、由高端材料产业向高端装备产业的“四个转变”,推进承德钒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钒钛新材料形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环保催化剂、高端制造等五大产品系列,钒钛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专栏1钒钛新材料
重点任务:打造四个平台,组织召开“承德钒钛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研讨会”,打造对外开放和宣传平台;加快推进“河北省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打造人才和科研成果聚集平台;加快推进“河钢承德钒钛新材料公司”组建和上市工作,打造资本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四大钒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平台。
产业布局:建设四个园区,双滦钒钛新材料产业园区,以承钢钒产品加工、高强钢材、钒钛高强冷轧板为主;兴隆营子钒钛特钢产业园区,以含钒特钢及延伸加工为主;宽城钒钛产业园区,以钛压复合板、硬质合金及钛粉末冶金为主;隆化钛产业园区,以钛及钛材制造为主。
钒钛产品: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普钢”向“含钒高强钢和含钒特钢”转变,由“初级片钒、钒铁合金”等初级材料向“钒氮合金、钒铝合金、高纯氧化钒”等高端材料转变,由“钒铝合金、钼铝合金”等高端材料向具有终端使用价值的高温合金材料、钛材等高端产品转变,由高温合金材料、钛材等高端产品向军工、航天产品零部件等高端装备产业转变。
绿色矿山:实施绿色矿山“6743工程”,复垦披绿一批,完成60平方公里损毁山体全部复垦披绿;整合改造一批,整合改造压减700个采矿权;转产转型一批,400个左右的矿山企业转产转型;淘汰取缔一批,淘汰取缔矿山企业300个左右。
2、绿色大数据产业。以“一带四园”为主线,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级灾备中心;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研发机构和厂商,提升新一代云计算的研发和服务能力;在数据挖掘应用领域开发与引进关键技术和产品;建设大数据产业培训中心、大数据评估交易中心及大数据产业服务中心,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与京津冀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数据谷。到2020年,实现大数据与物联网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专栏2绿色大数据
基础设施:建设北京与承德光纤直连网络;推动智慧承德云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智慧城市计算存储基础设施,推动我市各单位信息系统迁移上云。
产业布局:以“一带四园”为主线,即沿滦河高新区至承德县70公里地段产业发展带,德鸣大数据产业园、中电信息安全产业园、力海企业港和高新区中关村软件产业园。以健康医疗、军民融合、信息安全为主题,打造集研发、培训、展示为一体的高端IT产业园和绿色大数据生态产业聚集区。
重点园区:依托承德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建设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交易、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大数据小镇。全力推进中电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依托力海企业港、高新区中关村软件产业园,引进一批知名软件开发服务企业、数据加工企业,形成数据存储、加工处理、交易增值企业集聚。加快中经网大数据光储中心、斐讯云大数据中心建设。
人才培育:推动我市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学科,支持河北民族师范大数据学院加强大数据学科建设,大力引进大数据产业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3、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坚持创新驱动,高效发展,加快形成承德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坚持“扩量转型”的基本思路,着力提高技术装备的开发、制造和零部件配套能力。立足现有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石油探采设备、风电设备等产业基础,重点实施承德赛森高铁配套产业园、平泉航研制冷设备、苏垦银河连杆综合技术改造、华远智能化运输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向智能制造迈进。到2020年,力争特色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专栏3特色装备制造
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乘用车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汽车电器和电子类零部件,汽车轻量化材料及产品。
智能物流装备:加快仓储物流装备、冷链物流装备、装卸物流装备智能化系统集成产品提档升级,延伸物流装备电子、物流装备电子产业链条。
智能仪器仪表:巩固提升试验机、智能检测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水平,发展智能传感器等配套产品。
能源装备:重点发展风能利用设备、电力传输装备、油气开采及传输装备、矿山输送设备、节能装备、石化装备产品、生物质能、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提高阀门产品水平及市场占有率。
通用航空:积极引进通用飞机整机(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以及军用、特种用途改装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及航空零部件、航天配套产品、航空航天材料
高端装备:积极引进信息与集成控制、3D打印、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4、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中药)产业。深入推进食品医药工业“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消费升级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持续强化品牌创建,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鼓励骨干食品医药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育龙头企业,企业创名牌产品,产品带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基地拓体验观光项目,实现农、工、服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主营业务超亿元的企业35家;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绿色食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为主攻方向,选择各县区优势特色产品作为“一县一品”重点发展方向,在改造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方便休闲食品,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生物医药(中药),生物医药(中药),以创仿结合、品种优化、品牌塑造、链条延伸为主攻方向,建设热河黄芩、北柴胡、北苍术、金莲花等道地大宗优势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推进中药创新药、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产品、保健品和高新技术成果。
专栏4-1绿色食品
一县“一”品:以优势特色农林牧渔产品为依托,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重点突出承德县蔬菜,兴隆县山,平泉市食用菌,滦平县肉鸡,隆化县大米,丰宁县菊苣,宽城县板栗,围场县沙棘、马铃薯,营子区山楂,高新区山杏等特色深加工产品。
方便休闲食品: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即食米面、速溶冲调饮品、糕点、糖果、零食等产品风味多样、营养强化。
功能性和养生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天然物提取等保健和健康食品。
专栏4-2生物医药(中药)
中药工业:加强中药炮制加工、提取纯化、制剂等技术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加强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加强有特色优势的独家产品和主导产品的二次开发与国际化再造。
重点品种:颈复康集团,颈复康系列产品、腰痛宁系列产品、乳舒安胶囊、活血润肠软胶囊、梅花鹿血粉胶囊、山楂红曲胶囊。天原药业,金莲花系列。希力药业,丹参酮胶囊。御室金丹医药,山玫胶囊、心安胶囊。燕峰药业,根痛平系列、愈风宁心系列、复方羊角颗粒、复方鹿仙草片。
种植基地:推广滦平中药材基地农工服三产融合发展经验,支持颈复康集团、国药承德公司等企业建设订单基地,全域推广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与示范应用、中药材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及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和山地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及采收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鼓励药用动物养殖业发展,强化对濒危稀缺野生药材繁育生产,降低对野生资源依赖程度。结合地产中药材特点,逐品种制定产地初加工规范,提高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
衍生产品:发展以中药为基源的保健品、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
5、新型建材产业。以优化布局、创新产品、绿色生产为主攻方向,围绕承德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依托河北睿索固废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京津冀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纽带,推广尾矿高端高值利用,构建完善的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尾矿由低效、分散利用向高效、规模利用转变,产业向链条式、特色化、集群化、配套化方向发展。依托河钢集团科技创新平台,保持我市在高强抗震钢筋领域的领军优势。推进装配式房屋项目建设,鼓励本地新型建材产品和装配式建筑的配套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力争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将承德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专栏5新型建材
路面材料:结合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蒸养透水路面砖和烧结透水路面砖及配套产品。
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结构一体化产品和微晶装饰板材、微晶发泡陶瓷墙板、轻质隔墙板等墙体材料。
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岩棉保温材料和保温装饰一体化产品,引导保温材料向无机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方向发展。
装配式建筑:重点发展PC构件装配式建筑,适当布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鼓励本地新型建材产品和装配式建筑的配套应用,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
砂石骨料:加强与北京市住建委对接,利用尾矿和矿山废石,绿色生产、绿色仓储、绿色运输,建设环京绿色砂石骨料供应基地,重点供应北京市场。
6、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推动清洁能源发电端、生产端和应用端“三端发力”,着力建设风电、光伏、水电(含抽水蓄能)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发电基地;着力打造集风电装备、光伏组件、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着力创建智能微网、智能充电等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功能齐备、产业链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一批新一代风电、光伏和储能装备制造项目落地实施,清洁能源电力装机突破900万千瓦,清洁能源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专栏6清洁能源
风电:在坝上地区开发建设大规模的集中式风电项目,建成投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实施百万千瓦风电三期工程。在风资源较好的接坝及坝下地区,适度开发建设低风速、分散式风电项目;在丰宁县和围场县等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良好的区域开发建设风光互补项目以及风光储示范项目。
光伏发电:重点实施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工程。在坝上、矮丘坡地布局集中式并网光伏电站,在城镇中心区及产业聚集区布局屋顶光伏电站项目,在建档立卡贫困村镇布局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屋顶分布式扶贫光伏发电项目。
水电:确保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以滦河流域为主体,潮白蓟、辽河流域为辅开发建设常规水电;在丰宁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同时,在地形地质、水资源条件优越的滦平平顶山、围场庙宫水库、承德县松树口和兴隆雾灵山四个区域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核电:持续推进河北长河核电项目,重点推进双峰寺热电联产小型核反应堆项目。
生物质能源:在我市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建设木质颗粒燃料、秸秆压块燃料、混合燃料3个生物质燃料加工示范区。争取兴隆、宽城、平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
地热能:在丰宁、围场、隆化、平泉、滦平和承德六县布局深层地热能利用项目,利用双桥、双滦区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和全市11座污水处理厂开发浅层地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
7、节能环保产业。以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系列化、规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集咨询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环保工程建设、环保设施运维等于一体的环保产业集群,构建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加快发展环保第三方治理总部经济,培育优势骨干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环保专项基金和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节能环保及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园区、中国建筑创新发展基地,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将承德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专栏7节能环保
大气污染监测装置:颗粒物采样器、大气PAN在线监测系、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智能气体远程监测终端、有机废气在线分析仪、便携式颗粒物监测仪
水环境治理装置:污水处理设备、原水处理设备、净水设备、过滤设备等
节能环保服务:环境监测、环境贸易和金融、生态修复治理与生态保护、再生资源利用、能源互联网、环境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其他:丰富环保产品的种类,向医用环保材料、生物质能源设备、环境治理设备领域延伸,在节能工艺服务、生物质能源工艺等技术环节进行提升。
8、天然山泉水产业。以保护水环境、发展水经济、打响水品牌、做足水文章为主攻方向,依托丰富而优质的水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培并重,构建大规模、高品质、多系列、高效益、可持续的天然矿泉水、山泉水产业体系,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国家级现代天然矿泉水、山泉水产业基地。加快对全市现有天然矿泉水、山泉水生产企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申报“中国生态好水源”称号,打造“中国承德高锶矿泉城”。到2020年,力争实现总产量50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
专栏8天然山泉水
重点布局:重点发展七个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生产基地,分别为承德高锶矿泉城生产基地、隆化高端矿泉水生产基地、围场天然矿泉水生产基地、宽城医疗矿泉水生产基地、承德县专用矿泉水生产基地、平泉县宝泉饮品生产基地和兴隆山泉水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依托农夫山泉兴隆县生产基地、北京汇源围场县食品饮料和生态农业建设项目、中健生态农业项目、北京建新实业富锶矿泉水开发项目、北京星裕资本隆化县龙凤山·山水文博园项目等,积极申请、打造、推广承德矿泉水地理标识,推进使用“京津水源·皇家山泉”承德天然矿泉水、山泉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保证承德市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质量和特色。
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承德天然矿泉水、山泉水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技术、物流、支付、认证、数据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拓展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推进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形成一体化和信息化的销售网络,推动信息化在矿泉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创造条件培育未来产业
以技术引领、链式发展、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紧跟全球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型企业,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创新应用,统筹推进战略性前沿领域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打造我市未来产业先发优势。加快构建以承德高新区为引领,承德县和滦平高新区重点支撑、其他县区经济开发区协同配套的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专栏9未来产业
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感知识别、知识计算、机器学习、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和服务平台,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以及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图像识别、知识处理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应用。
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突破区块链、网络过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网络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太赫兹、大容量数据传输及海量存储、新一代基站等设备。
生命科学。加快发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精准医疗、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产业。
(三)鼓励发展5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鼓励发展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拓展营销方式等提供保障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
1、工业设计。依托深圳工业设计联盟建立1家承德市工业设计中心,依托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园区、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室(设计中心)为本区域企业服务,形成“1+N”工业设计中心体系建设格局。围绕装备制造整机产品、服装纺织、家居用品、工艺美术等重点领域,聚焦设计要素资源,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打造“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形成“设计+”产业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2、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重点支持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全力推动互联网在农业、工业、旅游、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型媒体,不断增加优质数字产品供应量。引进京津冀软件企业在我市共建软件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
3、电子商务。工业电商,支持大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面向行业用户的采购销售需求提供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服务,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等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电商,深化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社会资源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推进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跨境电商,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慧物流等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园区和公共海外仓,大力推广“线上集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聚。
4、现代物流。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既有商贸集散地,打造物流核心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智慧物流标准化、城市公共物流配送。鼓励和支持建设多规合一、产城融合的标准化物流园区,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应用供应链理念和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提升流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加快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智能化协同服务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采用智能化物流装备和立体仓储设施,提升物流的计划、调度、运作和监控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外包服务合作,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
5、工业旅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深挖工业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工业的文化传承、产品塑造、业态提升、环境改善、品牌传播等综合作用,充分注入旅游、商贸、艺术、会展等理念,利用工业遗址遗迹建设工业遗产主题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工业博物馆等,加强主题酒店、文化创意街区和休憩商业空间等的开发。加快推进全市优质特色企业与旅游融合,继续支持开发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塑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
四、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一)提升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吸引京津知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孵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8大产业,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共性核心关键技术,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实施“大智移云”、特色装备制造、大健康和生物医药等技术创新专项。积极争取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计划。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继续推进技改工程,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产品高端化为方向,以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和改管理为重点,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80项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延伸优势产业链条,推进技术改造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改变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提升改造转变,由分散布局改造向促进集聚化改造转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围绕提升优势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性能,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开展攻关和应用。发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作用,聚焦产业重点,对结构调整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强化人才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制造业“高精尖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海内外创业创新型人才引进,鼓励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推进融合发展
——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引导企业开展离散型、流程型智能制造,争创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围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争创省级“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等关键岗位,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转民”,加强与军工集团、部队院校合作,实施一批军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推动“民参军”,鼓励民口配套企业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保障和军工物资供应任务。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支持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研发,到2020年,打造2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剥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采用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在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打造一批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运行维护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成套服务,引导企业面向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承揽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三)深化“三品”行动
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快工业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工业产品迈向中高端。强化标准引领,支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深入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完善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树立5家质量标杆企业,培育5家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持续推进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打造承德工业“百年老店”和“中华老字号”。
(四)开展精准招商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开放合作。以“一核、两重点,两新、六特色”园区为载体,围绕产业链条开展精准招商。加强国际合作,以世界500强等国际知名企业为目标,鼓励市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建设一批中外产业合作园。加强国内合作,锁定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及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密结合我市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突出专业性、专题性推介与产业合作互动,精准对接,招大引强。继续加强与京津扶贫协作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一批高新科技产业项目。
(五)推进绿色发展
——坚定不移压减产能。落实“十三五”产能压减各项任务目标责任,坚持保优压劣、关小促大,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以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焦炭、火电六大行业为重点,强化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鼓励先进企业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通过质量引领、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有计划地引导企业向优质高端发展。有力有序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兼并重组、债务重整、破产清算。
——强化环保倒逼作用。严格落实特别排放限值,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环保达标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取缔,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先停后治、限期整改,对逾期的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关停,腾出环境容量支持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实施绿色化改造,在钢铁、焦化等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重点用能行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批能源管理中心。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危废。开展绿色制造体系试点示范,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创建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
(六)强化要素支撑
——加强资金支持。统筹市级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建设资金基金支持。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技改等股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我市“财鑫产业引导股权”、“财汇蓝天股权”、“财通股权”等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强化金融支持。深入开展产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对高端高新产业和产品给予优先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租赁、票据业务等新型担保产品及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强化土地保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给予建设用地保障。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鼓励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发展。
(七)降低企业成本
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落实“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行政性收费有关政策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坚决取缔清单外的乱收费项目和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整顿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清理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环节中介服务以及行业性、区域性保护。合理降低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等企业人工成本。严格执行省级部门制定的电价及公路收费标准等,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八)营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许可,继续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简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完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联系服务机制,完善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开展以用地、税收、产出、能耗、排放等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工业企业质量效益综合评价工作。用活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指标,优先保证转型升级重大项目需求。加强与京津政策协同,开展异地监管试点,建立完善与京津产业转移收益分享机制。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履职尽责,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定期调度、统计监测、绩效评估、监督考核机制,纳入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县市 区(管委会)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推动转型升级的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