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廊坊市工信局发布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2018-07-30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冀政发〔2018〕4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18〕46号),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加快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建设制造强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以及市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以创新、改革、开放、融合、转型为着力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提质量创品牌,着力推动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工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工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统筹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开放发展。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向,用足用好全球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空间等,强力实施精准招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将我市产业优势与国际需求相结合,充分激发自身潜力,推动廊坊工业跨越提升。

坚持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与北京、天津的产业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服务雄安、借势雄安,构建与京津和雄安新区分工明确、相互协调、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建立制造业协同发展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坚持保优压劣、保大压小,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构建起以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发展模式新、能耗排放低、融合程度深、开放层次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5%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装备制造业第一支柱地位巩固提升;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培育形成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65%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30%以上建立研发机构,重点优势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2%,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水耗下降23%,能耗增量控制在272万吨标准煤以下,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达到85%以上。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4万元/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4.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超过20%;全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4%,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1.5,工业类名牌产品稳定保持在150项以上。

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立足廊坊发展定位、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雄安新区,按照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借势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原则,着力构筑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各具特色的发展板块和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三区、多集群”的产业差异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三区:北部板块,积极服务服从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按照与北京通州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要求,统筹推进三河、大厂、香河一体化发展,依托燕郊高新区、大厂高新区、香河经济开发区等省级以上园区,承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廊坊先进制造业先行区。中部板块,统筹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化开发,与北京市共同建设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力建设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等优势产业,打造廊坊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南部板块,充分发挥霸州、文安、大城产业基础和空间优势,加强省级以上园区资源整合,实施统一招商、分工协作、特色发展策略,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抢抓雄安新区建设历史机遇,对区域木材加工、绝热节能材料、家具生产、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绿色发展;借力雄安新区,利用雄安新区未来高端人才、高新产业、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积极承接雄安新区人才、技术、产业外溢,高标准建设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造廊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多集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新型工业化要求,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一批,支持三河食品、大厂牛羊肉、香河家具、安次印刷包装、霸州金属玻璃家具、文安人造板、大城保温材料和京作家具等有影响力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实施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建立完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产业层次高、集约集聚水平高、绿色发展水平高的特色基地园区,支持香河机器人、固安生物医药和新型显示、安次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一批,以生产整机产品的大企业为龙头,吸引和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大数据、数控机床、新型显示等产业形成一批“整机+配套+服务”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3—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构建现代工业产业链体系

围绕优势产业,瞄准世界前沿,延伸产业链条,实施重点突破,着力打造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3个优势传统产业链和5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

(一)集中培植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大智移云”首位产业为引领,向链条化、智能化、终端化方向发力,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大数据与云计算、高端软件、通信产品与网络设备、新型消费类电子等信息技术产业。借助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各类平台,围绕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开展专题招商引资,深化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加强关键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高端软件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消费类电子整机产品发展短板,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努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固安新型显示、廊坊开发区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基地园区和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现代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新型显示。加快发展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面板,大力发展手机平板屏、笔记本电脑屏、仪器仪表屏等中小尺寸面板。鼓励引进发展智能显示整机终端产品。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LED)蓝宝石衬底、芯片、封装器件、智能灯具、显示屏等。积极开展激光显示、全息显示、柔性显示等前沿显示技术研发。

通信产品与网络设备。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等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大力引进一批网络设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支持IPv6的网络路由、服务器、网络交换机、中继器、高性能网卡等通信终端产品。支持发展嵌入式芯片、射频识别(RFID)、智能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等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加快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北斗导航、窄带物联网(NB-IoT)、智能传感器的推广应用。

大数据与云计算。加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挖掘、分析、应用、可视化等大数据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产品及解决方案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大数据资源管理和创新应用平台,依托产业基地聚集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信息技术设备、信息安全产品、软件产品。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物流金融遥感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提升云服务能力,增强海量、高维度、异构数据高效安全云存储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具备语义、语音、图像、视频、生物特征等功能的新型智能云服务技术的研发。

高端软件业。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发,支持发展一批面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急需的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培育引进一批软件开发企业。支持软件骨干企业针对网络共用服务、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升级,开发一批兼容IPv6的软件服务包、开发包及应用组件等。

新型消费类电子产业。引进发展面向运动、娱乐、社交等需求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音视频产品等新型终端,以及无人机、智能安防、智能仪器仪表等终端,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面向健康养老需求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庭诊疗设备、健康监护设备、分析诊断设备等智能医疗健康产品。

2.高端装备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与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基础与专用装备。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智能装备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一批重大装备产业化。加快推进香河机器人、固安航空航天和永清智能产业港等基地园区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0%左右。

智能装备。加快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的金属切削、特种加工、精密成型加工等高档数控机床,推进功能部件、数控装置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精度和稳定性。加强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和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焊接、喷涂、装配、洁净等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依托香河机器人产业园,积极发展消防救援、空间作业、管道等特种机器人,鼓励柔性机器人、网络机器人、共融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增材制造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制备、产品设计优化、高质量高稳定性增材制造装备、高效复合增材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增材制造所需的建模、设计、仿真等软件工具的研发。

汽车与新能源装备。以技术提升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巩固现有车辆及零部件产业优势,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制动器、先进变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规模、上水平。围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突出抓好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点建设项目;开发大型自卸车、改装车、运输车、施工工程车、道路检修车、专门作业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产品;大力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重点突破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及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等电动附件和充换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航空航天装备。重点发展飞机金属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飞机内饰件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机场专用设备。大力发展航电系统,航空自动驾驶仪、空管机载设备,航空专用传感器及芯片、惯性导航传感器、T/R组件、电动舵机等,以及航空器地面模拟训练系统,航空器专用应急救援装备,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等。依托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航空地面保障装备,包括航空飞行监视与管制设备、飞行服务设备、空地一体的航空机场指挥调度设备等;依托固安无人机产业基地,发展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以成熟整机带动制造产业链的形成。

基础与专用装备。突破基础零部件技术瓶颈,掌握以大型、高效、专用、智能、数字化专用装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主攻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切削及特种加工等关键工艺,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加工工艺,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企业绿色改造。促进轴承、紧固件、密封件、模具、泵阀、管道、电线电缆等基础配套产品发展。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新型高效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

3.生物医药产业。以创仿结合、品种优化、链条延伸为主攻方向,依托京津及国外现代医药、生命科学等研究机构,重点研发生产抗肿瘤、抗类风湿等抗体药物和多肽药物,推进重大药物产业化。创新发展高端医疗康复器具,提升高端医疗康复器具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影像和诊断、微创植(介)入器械、精密治疗和康复设备等。加快推进固安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廊坊市医疗机器人系统及智慧医疗产品等项目建设。

医药制造业。重点发展以基因工程药、新型制剂、中成药等为重点的医药产业。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临床急需的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新型抗生素需求,发展化学药品;在生物药方面,以固安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中科生物为载体,加强抗体、治疗性疫苗、体外诊断试剂、基本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

医疗装备制造业。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支持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推动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着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等诊疗设备。

4.新材料产业。以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面向重点应用领域未来发展需求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工艺装备,推进电子信息、新型功能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固安新材料产业园、安次区战略性新材料研发与制造基地等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提升我市在新型碳纤维材料、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等领域的竞争力。

电子信息新材料。加快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端石英材料、电子级玻璃材料、电子功能膜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照明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重点发展适用于光纤宽带网络的低成本光纤光缆、蓝宝石和碳化硅等新型材料等。

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功能性高分子改性助剂,有机氟、有机硅、有机精细化学中间体及技术,高性能功能型隔热材料中间体和助剂研发,纳米级复合改性精细化工中间体等。大力发展智能材料、仿真材料、稀土永磁材料、超硬材料,重点发展各类低成本3D打印材料,包括满足航空航天发展所需的低成本钛合金粉末,高温合金粉末等。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提升高性能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生物质纤维、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

前沿新材料。在石墨烯、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高性能纳米材料、新型超导材料、超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5.先进节能环保产业。以高效、循环、绿色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产业化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化、网络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和再制造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集研发、试验、制造、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节能产业。突破重点领域节能产品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效锅炉、蓄热式燃烧装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压变频调速、半导体照明、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节能空调、高效电机、风机、水泵等节能关键技术与设备。建立节能装备标准、检测和评价体系,提高节能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加快研发挥发性气体治理、重金属污染检测、空气净化设备、催化剂再生等一批市场急需的先导性前沿技术,以及煤炭高效清洁燃烧、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焦炉煤气制天然气技术,钢渣、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快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应用,开发环境监测设备、烟气治理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污水处理设备、利废环保设备和空气、水净化设备、废物回收与处置、污泥减量化设备、土壤修复设备及环保涂料产品。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光伏电池和组件、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光伏材料,鼓励发展光伏逆变器、光伏电站监测设备等系统配套产品。积极开发新型能源,支持地热能开发及利用,支持研发地源热泵与采暖、空调、热水联供系统,水(气)源热泵系统,以及高效地热钻探设备制造等,重点支持二氧化碳热泵技术、红外线采暖设备研发及生产。支持发展分布式多联产生物质发电系统。

6. 未来产业。以技术引领、链式发展、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为主攻方向,超前布局、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紧跟全球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引进一批国际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型企业,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创新应用,统筹推进战略性前沿领域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打造未来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构建以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为支撑的未来产业发展布局。

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感知识别、知识计算、机器学习、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和服务平台,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以及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图像识别、知识处理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应用。

下一代互联网和通信。突破区块链、网络过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网络安全等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太赫兹、大容量数据传输及海量存储、新一代基站等设备。

生命科学。加快发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精准医疗、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产业。

(二)优化升级3个优势传统产业链。

1. 食品加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消费需求为主攻方向,突出特色、集约集聚发展,提升质量安全,着力培育食品工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对接细分市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方便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等产业。支持骨干食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引领,提升产品品质,加强质量安全;鼓励食品企业根据食品消费升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快推进霸州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强链补链,推动食品产业聚集发展。

2.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瞄准中高端市场,大力发展环保健康的绿色板材、强化水性涂料、高档五金配件,积极开发环保健康木质家具、高品质板式家具、环保健康儿童家具、个性化定制家具。推动家具制造行业向绿色、环保、健康、精细、时尚、个性化方向发展,提高家具产品原创设计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高新技术同家具生产销售的结合。做大做强香河家具商贸基地、霸州钢木家具基地,推进大城京作古典家具及文安板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3.绝热节能材料。以绿色、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无机防火保温材料;研究开发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集节能、防火、保温、降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和屋面系统等绿色建材。依托大城绝热节能材料产业聚集区已形成规模、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等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中型企业,积极承接北京、天津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外迁,引进先进研发技术和设备,推动产业上档升级、做大做强,在廊坊南部建设全国最大的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基地。

(三)发展5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

1. 工业设计。围绕装备制造、家具、食品加工、新材料、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聚焦设计要素资源,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推动霸州钢木家具、香河家具、固安装备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植入工业设计。重点打造廊坊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吸引全国知名设计机构、大师工作室来廊坊创业。到2020年,在重点产业、企业、产品上取得突破,推广一批工业设计植入模式、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明星产品”、打造一批工业设计典型案例,培育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家。

2. 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重点支持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全力推动互联网在农业、工业、旅游、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应用服务,加快发展游戏、动漫、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增加优质数字产品供应量。鼓励京津冀软件企业在我市共建软件产业园,加快推进廊坊·中关村软件园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中国(大厂)移动游戏产业基地、河北·廊坊国家数字印装产业园区、京津冀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

3. 电子商务。工业电商,支持大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面向行业用户的采购销售需求提供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服务,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等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电商,推动全市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社会资源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推进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跨境电商,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慧物流等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园区和公共海外仓,大力推广“线上集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聚。

4.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大力培育空港、高铁枢纽经济区,促进枢纽设施、枢纽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支持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完善集疏运设施,构建“一单制”多式联运体系;鼓励和支持多规合一、产城融合的标准化物流园区,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应用供应链理念和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提升流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加快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智能化协同服务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采用智能化物流装备和立体仓储设施,提升物流的计划、调度、运作和监控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外包服务合作,推动供应链的有机融合。

5. 工业旅游。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深挖工业文化内涵,充分注入旅游、商贸、艺术、会展等理念,做足“旅游+”文章,加强主题工业旅游的开发。围绕我市京作家具、酿造、传统特色食品等传统轻工领域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优质特色企业和旅游融合,支持企业建设工业文化博物馆,探索开发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推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着力打造3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四、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一)提升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吸引京津知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孵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揽创新资源,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技术研发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每年培育新增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计划,每年开发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大智移云”、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技术创新项目;围绕大数据、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质监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链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改工艺、改装备、改产品和改管理为重点,大力实施千企转型工程,3年滚动实施规模以上技术改造投资项目1500项;每年筛选一批质量效益好、转型升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列入河北省千项技改计划。努力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围绕提升优势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性能,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开展攻关和应用。(责任单位:市技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强化人才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等高端人才载体的引才聚才效应,引进和培养一批制造业“高精尖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二)推进融合发展。

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引导企业开展离散型、流程型智能制造,建设30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围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10个“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机器人+”计划,在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等关键岗位,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通信办、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转民”,加强与军工集团、部队院校合作,实施一批军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推动“民参军”, 鼓励民口配套企业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保障、军工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提供,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军民融合型企业。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支持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到2020年,全市军民融合企业力争达到100家,重点建设固安高新区、燕郊高新区两个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剥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采用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体系,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在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运行维护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成套服务,引导企业面向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承揽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三)深化标准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引领,支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深入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完善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和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和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持续推进百项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工信局、市食药监局、廊坊海关,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四)开展精准招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开放合作。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园区为载体,围绕产业链条开展精准招商。加强国际合作,以世界500强等国际知名企业为目标,鼓励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加快建设中外产业合作园。加强国内合作,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工业园等国内高端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一批高端高新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五)推进绿色发展。

坚定不移压减产能。落实“十三五”产能压减各项任务目标责任,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化解钢铁产能,妥善做好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务化解等工作,到2019年底前全市钢铁产能全部退出。强化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鼓励先进企业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法规标准,通过质量引领、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有计划地引导企业向优质高端发展。有力有序处置“僵尸企业”,推进兼并重组、债务重整、破产清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水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强化环保倒逼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钢铁、水泥、玻璃、火电等行业环境监管,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格落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环保达标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取缔,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行先停后治、限期整改,对逾期不能完成整改的企业实施关停,腾出环境容量支持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在钢铁、水泥、玻璃、火电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重点用能行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创建绿色制造体系试点示范,遵循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争创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六)强化要素支撑。

加强资金支持。统筹市级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廊坊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实施运作,加快设立廊坊市大智移云产业发展基金和廊坊红土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积极争取省冀财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基金和国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建设资金基金,支持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强化金融支持。深入开展产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对高端高新产业和产品给予优先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创新适合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租赁、票据业务等新型担保产品及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广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新产品保险补偿。(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人行、廊坊银监分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强化土地保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给予建设用地保障,探索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鼓励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七)降低企业成本。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落实“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行政性收费有关政策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坚决取缔清单外的收费项目和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探索有效的金融服务模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整顿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清理行业性、区域性保护,开展政府规范性文件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合理降低失业、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等企业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有效降低公路收费标准、通关费用等物流成本。(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人行、廊坊银监分局、廊坊海关,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八)营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安排部署,衔接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许可,组织试点地区通过取消审批一批、改为备案一批、实行告知承诺一批以及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等分类改革措施,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简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建立完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联系服务机制,完善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以用地、税收、产出、能耗、排放等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工业企业质量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对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培树一批高效绿色领军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联系服务机制,完善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制度;用活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指标,优先保证转型升级重大项目需求。加强与京津政策协同,开展异地监管试点,建立完善与京津产业转移收益分享机制。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责任单位:市编办、市行政审批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税务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安监局、市统计局、市政府信用办、市人行,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

五、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履职尽责,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推动转型升级的合力;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落实方案。

(二)细化工作措施。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并按照《重点指标分解表》(见附件1)和《主要任务分工方案》(见附件2)明确的年度指标和任务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牵头单位要负总责,主动协调调度,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责任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强化督导落实。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督导调度,及时协调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和各牵头部门要按半年、全年的时间节点报送工作进展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政府,并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