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智能医疗与健康专项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卫规划发〔2017〕6号)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和十大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112号)等文件精神,保障全区智能医疗与健康专项行动计划顺利实施,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实施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武清区人口健康专网已覆盖二、三级医院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1家,公共卫生机构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与联通武清分公司合作建成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形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EMR)、医学影像三大核心数据库,已存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0余万份,医疗机构完整电子病历17万份、就诊记录近800万份,实现了以居民身份证号为主索引的医疗与健康核心数据相关联。区内二、三级医院均建成局域网络,实现了院内全部医疗数据汇聚存储。2016年以来,实施医院信息化功能规范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业务信息化建设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普及医院信息系统(HIS)、化验室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一卡通系统、健康档案系统、诊间预约系统、自助服务系统、电子签名系统、数字认证系统、时间戳管理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和基于公卫的心电图管理系统、超声管理系统,同时16家社区医院还部署了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并实现了公共卫生数据与市级卫生计生数据中心实时、动态共享,区域医疗数据集中存储和定期上传。
2.智慧医疗与健康应用服务不断完善。依托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区二级及以上医院基本普及HIS、EMR、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等医疗业务应用系统,医院内部医疗业务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托区级卫生计生数据中心,实现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全流程、全环节信息化管理,建成居民医疗健康数据集成、唯一的健康档案,为形成居民全生命周期、全医疗过程的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药品保障信息管理、计生业务管理、妇幼业务管理、疾病监测、免疫规划监测管理、应急指挥等业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卫生计生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3.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初步显现。2017年以来,二级及以上医院启动实施智慧门诊建设,推动多渠道预约诊疗、门诊自助机服务、多种方式缴费等便民惠民服务,初步实现了诊疗效率和患者就医感受的“双提升”。各医疗机构充分运用移动互联、远程技术、智能可穿戴、大数据等新技术,积极实践了智慧急救调动指挥、区域远程医疗、区域影像等新型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式和内容,高端智能技术与优质医学资源正在加速融合发展。
虽然我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智慧医疗与健康基础设施体系尚未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机构的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二是智能新技术新产品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应用尚需加强,需要在政府主导的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基于信息互联共享的业务应用和服务模式创新。三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以及与智能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方面存在短板。
(二)面临形势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对健康医疗事业影响日趋明显,对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健康武清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一是医疗与健康服务的高需求对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的医疗与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服务有效供给和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二是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医疗与健康服务提出新挑战。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不断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亟需重构。三是智能经济发展对加快医疗与健康服务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提出新挑战。医疗与健康服务、临床诊断与决策、应用新型医疗技术、行业管理治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已经成为智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新形势下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是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指明了医疗与健康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智慧医疗与健康发展和智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二是信息技术发展为医疗与健康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深刻变革,更具个性、更加高效、更有质量的医疗与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三是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和智能产业的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市委市政府把智能科技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必将对我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形成智能科技与智慧医疗健康的互动互促,开创健康武清建设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医疗与健康服务职能,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大力推动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融合、开放共享,积极营造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的发展环境,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打造健康武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纳入区域重要战略布局,突出健康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更好的满足人民健康医疗需求。
2.坚持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示范引领,盘活、整合现有资源,有序推进智能医疗与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形成各方支持、依法开放、便民利民、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3.坚持规范有序、安全可控。建立健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政策制度,强化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的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武清区人口“健康云”,搭建区域统一的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和医疗监管平台,实现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探索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和分级诊疗信息体系建设,建成放射、心电相关的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整合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统一标准,将全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数据接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完善拓展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实现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实现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重点任务
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具有武清特色的医疗信息化项目。重点围绕惠民、惠政、惠医三方面,实施九项重点工程,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推动智能医疗与健康产业发展。
(一)建设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
制定健康医疗数据规范和标准体系,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相关规范,强化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科学发展,涵盖数据挖掘、应用、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健康医疗数据应用标准规范体系。从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处理、共享等层面完善业务术语标准、各类数据集标准、统一接口标准、服务共享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应用管理工作机制,以电子病历、药品编码、诊疗项目、疾病分类编码等字典为基础,对应用和数据标准进行统一,确保健康医疗数据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二)整合三大资源数据库
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实现全员人口信息实时动态管理,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区域内卫生计生机构间信息动态共享及业务协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三)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加快建设上下互联、纵延横联卫生计生综合业务平台,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可信电子病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跨省结算系统、合理用药和临床路径系统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急救体系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四)打造智能健康服务平台
以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构建多方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通道,横向覆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纵向整合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体系,形成高效统一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消除数据壁垒,畅通区域、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管理部门能统计、全体居民能查询、医师诊疗可通用。(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五)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项目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统筹医疗机构号源等公共资源,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应用,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探索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可移动终端应用,实现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远程监控,提升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六)构建区域远程医疗平台
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新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重点实现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功能,建立健全检验检查结果互传互认共享机制。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七)构建区域分级诊疗应用平台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数据和医疗数据融合,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分级诊疗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健康医疗信息连续记录和跨机构流转,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平台互联互通,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八)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以推进医疗服务智慧化、医院管理信息化和诊疗技术智能化为核心,提升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智慧医院建设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智能技术与医学科技深度融合,完善推进和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智能可穿戴生理监测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分析工具的开发,建立医疗优先分级调度智能系统、医疗移动心电系统、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推进医院医疗服务、运营管理、医疗技术、医疗保障和业务运行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医疗健康服务的多元性、多向性和精准化。(牵头单位:区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九)“京津冀”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项目
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和开发应用,以申报“京津冀”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工程为契机,按照有关规定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支持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产业园建设,培育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健康医疗产业新业态和智慧医疗新型服务,逐步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生态圈。(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卫生计生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工经委、区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政府领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把智能医疗与健康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综合统筹、强化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制定重点任务推进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台账、时间节点和考核评估,确保重点任务和项目推进落实。
(二)健全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学(协)会、产业联盟互动机制,以项目或重大工程为纽带,开展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论坛研讨、考察调研等活动,促进需求导向、服务创新、科技转化、产业支撑的统筹协调,探索纵向政产学研用衔接、横向政府多部门协作的推进机制,促进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化服务与智能产业长期协调发展。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与合作交流
依托重点项目、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智能科技研发机构、大型智能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加大智能产业和智慧医疗与健康方面高端人才智力的引进。加强我区医疗机构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重点培养智能医疗与健康复合管理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医疗与健康智慧化服务管理人才和智能应用技术人才队伍优势。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医院、医学科技与高端智能技术融合等项目。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统筹发挥好各类政府出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强金融创新支持,鼓励银行业加大对智能科技产业信贷资源投入,支持智能医疗与健康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