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相关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
行动方案(2018—2020年)
2017年12月1日,国家科技部将“咸宁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标志着咸宁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实施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围绕咸宁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节能电机及其系统、起重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四大产业领域,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要求,实施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集聚、产业链提升、企业扶持培育、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优化六大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机电产业集群,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
二、发展理念
以优化产品结构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招商选资为重点,依托现有集群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提升智能机电产业在全国智能制造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智能机电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全行业的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
三、建设目标
依据“三年试点、两年巩固”的建设思路,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节能电机及其系统、起重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四大产业领域为重点,吸引国内外机电产业技术、人才及有关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0年,通过科技部集群试点验收,并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认定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到2022年,争创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平台,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进入千亿产业集群俱乐部。
到2020年,重点实现十大目标:
(一)产业规模。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增加利税30亿元,增加就业5000人。
(二)企业培育。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3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建设1家示范企业或示范车间,新增国家级、省级品牌2个,新增本地上市企业3—5家(含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龙头骨干企业10家,推动企业技术改造150家。
(三)平台建设。建设省级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电机、起重机械产品检测中心;推动企业成功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技研发平台20个。
(四)科技服务。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100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0项。
(五)招才引智。培育、引进海内外掌握核心技术领军人才5名,创新团队5个,硕士以上人才50名;本地高校设置有关专业并对外招生,分层次培养各类人才。
(六)创新提升。实施机电产业集群建设科技专项,平均每年实施1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收入比例超过4%。
(七)集群招商。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0家,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5家;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园、海外科技园、边境产业园各1个。
(八)标准升级。申报国家专利1500项,授权900项,研制国家、行业、团体标准5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
(九)绿色发展。建立企业引入环境达标一票否决机制,引导集群低碳绿色发展;开展绿色产业基地、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建设工作,探索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十)协同创新。推动咸宁市机电产业全面发展,承接国际国内机电产业转移;开展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工作,引导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咸宁建立分院。
四、产业定位
(一)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目前,全市已聚集了33家以汽车方向机、汽车钢圈、环保汽车、汽车电源、夜视镜等为重点的企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主要产品包括三个方面:整车(环保垃圾清运车、洒水车、道路清扫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环保汽车);方向机(各类转向器、转向系零部件,产品覆盖重、中、轻、轿、微型商用车和乘用全系列车型汽车方向机);以及其他汽车零配件(汽车各种电池、汽车电机、汽车夜视镜、汽车轮毂等)。
发展方向:
1.推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结合整车产品开发,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整车控制器、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推进车载信息系统、车用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2.开发多种新型专用车和特种专用车,形成多品种生产、专业化协作的专用车现代化格局。重点发展应急救援专用车、整体自装卸补给车、城市垃圾运输车;延伸发展护栏清洗车、多功能高空作业车。
3.系统开发转向系统零部件,形成模块配套。开发电液或电动转向器总成,开展新型整体式钢构阀商用车动力转向器研发,使其达到国内外同行业最先进的制造水平。
4.建立先进的氢燃料电池、钒电池和锂电池实验室,深入研究电池单体及模块设计、生产工艺,发展车用燃料、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
(二)高效节能电机及其系统。
电机产业是咸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招引培育,形成了生产大型泵站电机、起重电机、发电机、电力变压器、电力互感器等电机企业28家。同时,咸宁市还培育49家模具设计与加工企业,涵盖新型绕制工艺、硅钢片精密冲压、铸铜转子、高压精密压铸成型等方面,掌握高效节能电机生产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锥形转子制动电机(用于起重机械和建筑机械);二是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非标电机(电动汽车和电动游览车相配套);三是大中型节能电机(用于提水泵站的1503000kW多种大中型电机,20000kW及以下水轮发电机组);四是发电机组(11000kW汽柴油发电机组、自动化机组、双频发电机组等);五是变压器(产品涵盖30360000kVA/6220kV电力变压器及整流、电炉、矿用等特种变压器,箱式变电站、YNA平衡牵引变压器、VV型牵引变压器、SG10系列干式变压器、专用电抗器、控制柜、高、低压配电柜、电阻器等)。
发展方向:
1.高效节能电机。加快永磁电机、双速电机、异步启动同步电机等起重电机、提水电机、发电机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损耗,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控制电机。控制电机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在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工业控制等方面应用广阔,市场占比不断攀升。加大控制电机的研发和企业引进,对增强机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巨大帮助。
3.大功率电机控制系统解决方案。联合多家在咸大功率发电机组、电动机组制造企业,共同研发相应控制系统与基于云平台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平台,重点实现大中型水电站、抽水泵站智能化系统完整解决方案,使企业实现由传统电机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升级。通过直接承担大中型项目工程,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
4.电力变压器和电力变频系统产品。发展节能变压器产品,形成功率从小到大,电压从低到高的完整产品系列,重点生产220kV级变压器,以及铁路专用变压器。加快研发大中型电机的变频起动和变频调速设备装置,填补非标产品设计制造的需求缺口,在获取丰厚研发创新回报的同时,逐步形成产品系列和参数标准。
(三)起重运输机械装备。
咸宁起重机行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具有规模以上的起重运输机械企业30家,现有规模以上精密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企业56家,已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应用到电气驱动和控制系统,实现起重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主要产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重机械(电动葫芦、起重机、驾空轨道机、螺旋卸车机、链斗卸车机、电梯、立体车库);二是水利机械(减速机、卷扬式、液压式启闭机);三是煤矿机械(煤矿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和链条产品)。
发展方向:
1.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发展通用门式起重机,对现有锥形电机产品升级换代,采用硅钢片以“冷代热”导磁材料技漆绝缘处理技术,应用无石棉磨擦片进行真空浸品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引入在线故障检测、工况数据存储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2.围绕目前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如多档制动型三合一减速机、重载减速机、冶金辊道用减速机、行走减速机和无级调速减速机等,通过进一步的结构创新和工艺创新,提升其技术含量,巩固市场地位。同时,探索研制配套的数据化与智能化接口,实现两化融合。
3.重点开发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高性能电气传动装置,使起重机具有优良的调速和静态特性,可进行操作的自动控制、自动显示与记录,起重机运行的自动保护与自动检测,智能控制,远程监控等,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要。
4.加快“国家起重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筹建工作,全面提升咸宁起重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工业机器人。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加快,咸宁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激光设备、PCB全自动生产线等。
发展方向:
1.依托诺贝佳、万皇智能等企业,重点发展电子玻璃全自动生产线、PCB全自动生产线等全套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系统。
2.以华翔数控、嘉信东一数控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复合加工机床、数控机床机械手等产品,实现数控机床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从初级产品加工到高精尖产品制造的转变。
3.重点发展变频电机、伺服电机、减速机和工业控制系统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提高零部件自给率,将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4.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机器人生产线代替传统人工作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三大公共平台建设。
1.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高校和企业共同筹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组建股份制结构的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出资比例见附件)。整合咸宁市机电行业企业、高校及政府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把分散的行业优势资源实行集中调配,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咸宁市机电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交流服务,为推动咸宁市机电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机电产业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2.检验检测平台。由咸宁市人民政府与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分别搭建不同等级的电机、起重机械测试平台,完善电机、起重机械测试功能,对外提供电机、起重机械性能指标测试服务,为企业产品的测试提供前期服务。设立省级“电机、起重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申报国家级“电机、起重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将检验检测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检验检测服务,努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企业发展服务器。
3.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咸宁机电产业特色,以智能数字动力技术为方向,整合资源,构建产业环境数据库、产业政策数据库、企业、中介、人才数据库、科技金融数据库、技术合同数据库、知识产权数据库、集群产品数据库、市场品牌信誉数据库,形成基础数据融合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和企业对创新、产业、资金、政策、人才五大信息的感知与配置以及各主体相互之间高效协同的办公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才集聚。依托“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鼓励国内外智能机电领域研究科技专家、领军人才来咸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团队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组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等在咸院校开设智能机电相关专业课程,设立本科、高职招生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强、结构合理、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产业链提升。支持企业技术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行业先进装备与制造工艺,提升集群技术装备水平与工艺水平,提高产品制造环节质量保障能力和产能规模。鼓励企业开展产业合作,通过引进投资、合作研发、国际收购等多种合作方式,与一流企业开展广泛的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影响力。
(四)企业扶持培育。建立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联系制度,指导推进大集群、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扶植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智能机电产业配套企业;通过孵化器培育智能机电领域精、专、特的中小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金、研发、销售等优势对中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技术合作和扩容增资,组建企业集团,扩大经济规模,推动智能机电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科技金融服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香城产业基金,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智能机电产业基金,助力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积极推动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本地上市,全力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六)中介服务优化。切实发挥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在集群发展、提升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联盟活动,建立自律机制,遏制无序竞争,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开展高新前沿技术讲座、企业家论坛、共性问题研讨、多企协同研发、项目与产品推介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使其成为学习的平台、沟通政府和部门的桥梁、企业家的俱乐部以及对外学习交流的机构,从而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发展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委人才办、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招商局、市工商局、市税务局、市质监局、咸宁高新区、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咸宁高新区并下设四个工作专班。其中,市招商局负责组建产业集群招商专班;市经信委负责组建技改升级专班;市科技局负责组建科技创新专班;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组建技术服务专班,根据三年建设方案落实相关工作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持“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顶层设计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结合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等因素,科学编制智能机电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积极引导智能机电产业合理集聚和科学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千亿元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化建设、创新团队引进、共性技术攻关、产业链的延伸等。市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产业集群试点建设项目三年经费预算资金3760万元,由市财政和咸宁高新区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包括: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经费每年300万元,3年共900万元;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仪器设备费1000万元;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经费共150万元;支持国家级电机、起重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建设;每年增列智能机电专项研发经费500万元,3年共1500万元;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运行经费每年20万元,3年共60万元;产业集群建设办公室运行经费每年50万元,3年共150万元。
(四)强化产业集群招商。加强产业集群高端要素及产业链关键企业、技术、产品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的大项目、好项目。调整《咸宁市绿色新产业指导目录》,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节能电机及其系统、起重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四大领域,有针对性地瞄准价值链高端招商。
(五)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电机与起重机械产品检测中心、智能机电产业集群综合信息平台等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积极吸收产业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加入,及时反映产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
(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市经信委设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并向机电制造企业倾斜,支持重点企业投资与技术改造,每年推进50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七)加强产学研合作。市科技局、咸宁高新区及各县市科技局列支智能机电专项研发经费,引导企业加强与研究院进行产、学、研技术人才合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八)优化集群发展环境。保障各类场地与用房需求,提升硬件服务水平。注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围绕重点项目与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和现代配套服务建设,为企业入驻在交通、水电、通讯、物流等方面提供便利。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产业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及时有效的政策,优化政府服务和保障措施,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上规模发展。
(九)强化科技人才培育。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和专家咨询活动,建立专家服务长效机制。制定“南鄂英才计划”配套措施,加大院士、“”专家和国内外机电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进一步推进“双百工程”,聚集高端人才与集群内重点企业实现产学研对接全覆盖。
七、时间安排
产业集群试点建设时间为期3年,即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建设期间进度预期安排如下:
2018年1月,协调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咸宁高新区、在咸院校完善本筹建方案;
2018年2月,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筹)挂牌,入驻高新区启迪之星孵化器;
2018年3月,吸收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机电类研发团队3—5个;协调市政府、市质监局及相关企业,启动机电产品质量国家级检测中心筹建;
2018年5月,组织召开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2018年年会;完善产业集群工作专班组织机构,成立技术咨询指导委员会;启动机电企业分类调研,提炼第一批共性问题并形成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第一批科技创新专项申报与评审;
2018年7月前,制定相关待遇、工作职责与考核管理制度,根据第一批项目推进情况,联系智能机电相关方向高层次专家人才及其团队加入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
2018年8月前,联合市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企业及技术咨询专家,讨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启动招标建设工作;组织申报省科技厅重大专项;
2018年12月,形成第一批科技创新专项科研工作推进情况调查、年度工作总结与问题对策分析报告;
2019年5月,组织召开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2019年年会;组织第二批科技创新专项的申报与评审;
2019年6月,机电产品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资源分布共享模式框架基本形成,申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7月,组织集群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酝酿申报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事宜;第一批科技创新专项验收;
2019年8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
2019年10月,召开第二轮机电企业调研,以线上线下模式组织开展,要求获取数据、开展问题分析、研讨引导措施;入驻科研团队10个以上,全身心参与工作的高层次专家人才达10人左右;
2019年12月,组织市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和企业家,讨论通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中期报告;
2020年1月,完善各项工作及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并高效运行;企业收益明显,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主动;
2020年5月,组织召开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2020年年会;
2020年6月,第三批科技创新专项立项;机电产品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获得批准;
2020年7月,第二批科技创新专项验收;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运行一年,通过验收;
2020年12月前,接受科技部火炬计划对产业集群建设试点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