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振兴 全面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为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工业崛起”战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全面提升工业的支撑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广聚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培育新产业、壮大新动能、打造特色增长极。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工作重点,逐步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集聚力强、效益良好”的工业主导产业。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结构优化。把高端引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大力吸引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向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主动融入国内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
——坚持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咸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各产业、各环节由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提升智能园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军民融合发展,为提升咸宁产业质效激发最强活力。
——坚持绿色为纲。全面推行“3R”(资源化、循环化、减量化)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企业清洁化生产,推动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生态损耗的“减法”、生态开发的“乘法”、生态保护的“除法”,在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家更美中推进永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特色产业先导区。充分利用基础优势和后发优势,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应急装备、智能机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生产好“一部车”,打造咸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紧紧依托红牛、安利等在咸基地,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大对国际饮料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生产好“一瓶水”,建设世界级饮料基地。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光电、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打造咸宁“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着力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推进大文化、大旅游和大健康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南北协调、绿色崛起和城乡统筹发展。选择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等作为重点绿色升级产业,挖掘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潜力,探索工业转型升级特色道路,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
——承接武汉先行区。坚持依托武汉,主动融入武汉,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加强与东湖高新区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武汉企业来咸投资设厂,积极争取政策,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链接武汉大市场。以“中国药谷”和国家生物基地核心区为平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针对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材料、智能终端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谋划建设光电创新小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孵化为核心,以创业服务、金融服务为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在提总量、优存量、扩增量、上质量上寻求突破。坚持向创新要活力、要效益、要竞争力,加快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持之以恒抓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四)主要目标。
——总量做大。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以上。
——结构做优。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0家,四板挂牌企业达到400家。
——产业做强。到2025年,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冶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加快培育医药健康、纺织服装、森工造纸、新材料、节能环保五大百亿级产业。着力建设1—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达到12个。
——主体做实。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0家,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0家,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
二、发展重点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智能机电、模具制造、汽车零部件、专用车辆、3D打印等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的生产制造。以合加新能源汽车、野马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为支撑,重点研发高效节能电动机、高效传动系统、节能变压器等节能电机产品,打造国家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出台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通过优惠政策加强对国内先进汽车零部件招商力度,大力谋划“一部车”产业。
(二)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饮料、茶叶加工、粮油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等优势行业。以红牛、安利饮料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谋划好“一瓶水”产业,打造世界饮料之都。不断完善茶产业链,大力发展砖茶、名优绿茶等精制茶产品,支持茶饮料、保健茶、药用茶等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咸宁茶叶品牌。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休闲+旅游”等新模式,强化产品特色,培育地方食品文化,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手机耳机线及线材、手机摄像头模组、手机面板、柔性线路板,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等。依托光宝科技、维达力电子、瀛通电子、三赢兴电子等龙头企业,着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抓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华中首个手机特色小镇。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产业链,着力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规模化发展物联网相关硬件、基础电子、光电,创新研发集成电路、数字通信等,打造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四)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核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以华润电力、凯迪生物质发电、九宫山风力发电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核电、抽水蓄能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及电力能源循环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大幕山、白岩山、太平山、罗家山等风力发电场。
(五)冶金建材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平板玻璃及制品、陶瓷制品、石材制品、冶金辅料等产品。以金盛兰冶金科技、咸宁南玻玻璃、亚细亚陶瓷、华新水泥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新型、节能、高质为发展方向,加快冶金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发展绿色、新型建材,推动冶金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六)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等,配套发展卫生材料、空心胶囊等医疗辅助产品。以人福药业、福人药业、华信制药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建设中医药产学研基地、中药材种苗基地,逐步形成集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以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国家森林养生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养在咸宁”健康产业培育工程,打造以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医药等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咸宁医药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
(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军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生物材料、合金添加剂、云母产品、有机硅、特种金属材料等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依托南玻光电、海威复合材料、宇涛特种纤维、平安电工、玉立砂带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紧跟新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注重传统原材料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质量提升,大幅提升产业集群的总体实力和水平。以湖北省军民融合复合材料产业联盟为支撑,加强与海军工程大学、中船重工702、708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大力发展高强、透声、透波、吸声等军用复合材料设备及制品。
(八)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废旧轮胎回收综合利用(橡胶产品)、废旧钢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高效节能电机、电动汽车专用电机、节能变压器、空气能发动机、自然能环岛发电空气储能系列等节能环保产品。以合加新能源汽车、祥天空气能、华亿通橡胶等重点企业为支撑,做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提升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水平,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以及节能减排降碳重点工程。
(九)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棉麻纺织、化纤纺织、家用纺织品生产、产业用纺织品生产、高档服装制造和纺织新材料等。以嘉麟杰、武汉汉麻、精华纺织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纺纱、制造、印染、服装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把咸宁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
(十)森工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森工建材、专用特种纸和纸板、文化书写办公用纸、印刷包装等纸制品生产。以巨宁森工、澳森木业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竹材加工类产品,培育打造竹基复合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区。引进和培育高档家具业和木制品终端产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
三、发展措施
(一)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结合产业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产业承载力,实施差异化产业支持政策,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指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下游配套产品环节打造全链条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咸宁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电)、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饮料产业;咸安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森工建材产业;嘉鱼县重点发展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赤壁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应急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通城县重点发展涂附磨具、电子信息、中医药健康、陶瓷建材产业;崇阳县重点发展绿色高新钒、卫材纺织、食品饮料产业;通山县重点发展冶金建材、机械制造、清洁能源产业。
(二)着力推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建设、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节能电机及其系统、起重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四大产业领域,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机电产业集群;依托湖北省军民融合复合材料产业联盟和应急产业联盟,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军民融合机制,着力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全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芯片封装技术、液晶面板工艺及材料和驱动技术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环保装备、专用车辆、汽车机械零部件、车用动力电池等五大重点,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损耗,重点解决机电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试验测试技术等;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药、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研究,推广应用包括高效粉碎、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制剂、包装等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
(四)着力推动转型升级。贯彻“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支持食品、纺织、冶金、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加快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循环化改造,对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加快搬迁入园和绿色改造,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依据法律法规和环保、质量、安全、能效等综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或淘汰类产能关停退出,化解过剩产能。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经信委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建立由发改、经信、科技、招商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工作。市财政做好经费保障工作,确保工业产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与国内产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专题研究,制订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产业政策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有效性。各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制定好本地区的产业政策,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着力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及海外市场等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增发股份、发行债券和股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再融资。全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推动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鼓励开发区企业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众创空间,实施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政策,全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坚持招大引强。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重资产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着力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链长、资源转化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和行业标准的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瞄准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50强及“国”字头企业对接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立足咸宁长远发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本地的自然禀赋和发展需求,谋划一批大项目和关键性项目。
(四)激励担当作为。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五个一工程”等中心工作,加快推进咸宁高质量发展。转变工作作风,发扬“马真”精神,带头做到“五个过硬”,用良好形象、过硬作风和有效措施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完善和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和记功奖励办法,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树立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咸宁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