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18〕92号)和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引导各县(区)、经开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5+1”绿色产业体系和“一核两翼”市域发展新格局,结合我市工业发展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市委“1485”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目标,聚焦“5+1”绿色产业,着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链高效合作,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区)、经开区错位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市域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创新驱动能力再上新台阶,绿色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一)扩大园区空间布局
全市现有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及4个园中园,即: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成都—雅安工业园区、四川荥经经济开发区、四川汉源工业园区、四川石棉工业园区、四川天全经济开发区、四川芦山经济开发区、四川宝兴汉白玉特色产业园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雨城区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包括市农业科技园区等加工制造业区域)1个集中发展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雅双工业园、雨城园中园、天全园中园、宝兴园中园4个园中园。
未来全市工业发展空间,重点向“一核”即东部片区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拓展延伸。支持各工业园区按照国、省有关规定加快建设、扩区调位。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为36.6平方公里。到2025年,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
(二)构建“一核两翼”格局
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关于产业布局的新部署,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市域发展新格局。“一核”打造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领先发展“一核”区域(即东部片区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打造“雨、名、飞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区”。着眼中心城区定位,在城镇布局、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汽车零配件、智能装备、锂电池材料、电子基础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氢能、精制茶、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加快建成东进融入成都的先行区。“南翼”打造市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发展“南翼”区域(即南部片区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积极发展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微晶玻璃、碳酸钙粉体、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推动碲铋、玄武岩等资源创新开发利用,建设南向开放的首位区。“北翼”打造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示范区。转型发展“北翼”区域(即西北片区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玄武岩纤维、优质钢铁、石墨电极、碳酸钙粉体等先进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轻纺、中药材、林竹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生态友好型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工业绿色发展实践区。
(三)产业布局优化提升
重点突出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强力产业支撑。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确定产业类别和规模。根据各工业园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坚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着力优化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实现各县(区)、经开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省级开发区原则上重点发展产业不超过3个、积极培育产业不超过2个。鼓励各工业园区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总部经济、特色优势产业等。全市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引导目录详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一)聚力发展“5+1”绿色产业
推进重点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聚力发展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产业,加快形成以五大千亿产业、大数据产业为主体的“5+1”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医药制造、氢能、锂电池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微晶玻璃、现代轻纺、精制茶、汉白玉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抢抓雅安纳入全省大数据产业聚集区机遇,以经开区川西大数据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按照“以数据应用促产业发展,以能源优势建数据高地”发展思路,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服务四川及辐射西南的“川西大数据中心”,打造四川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
(二)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
围绕“5+1”绿色产业,不断引进和培育上下游关联企业,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人才、科技、融资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环境水平,着力构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以“东进融入”成都市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按照“成都研发、雅安制造”发展思路,围绕先进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和数字经济等产业,主动融入成都市共建产业生态圈,形成两市产业链互补和分工协作。
(三)全域创建全省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以建设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全市“1+8”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绿色载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创建全省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微晶玻璃、化成箔、玄武岩纤维、石墨电极、有色金属材料、锂电池材料、氢能、铁合金、现代轻纺等绿色载能产业,着力打造化成箔及电容器、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优质钢铁及铁合金、锂电新能源、现代轻纺等百亿产业集群。
(四)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优化产业布局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确定的工业园区产业引导目录,做好各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各工业园区新建和引进项目应服从产业布局引导目录,对园区内现有企业不符合产业定位的,应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精准施策,合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根据全市工业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需要,原则上每3年一次对园区产业布局引导目录进行修订。
(二)优化资源配置
符合布局优化要求并属于我市重点发展的“5+1”绿色产业项目,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联合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市级部门,给予审批服务、协调调度、要素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绿色载能电价政策、污染物总量指标、工业用地指标等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布局引导目录的重点项目。对特别重大的产业项目积极推荐纳入省级重点推进项目。
(三)实施精准招商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市级会商预审制度,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坚持重点产业布局导向和全市“一盘棋”发展思路,围绕产业集群培育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根据“分层分类、定向定点”要求,补齐重点产业链条短板,强化重点产业配套,协同开展产业成链、集群招商。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市级工业发展资金等各类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重点支持符合布局导向的产业项目。鼓励市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投资符合布局优化要求的项目。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符合布局优化要求的产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优先投向符合布局优化要求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