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乡村振兴打造人才“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为本,人才为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和人才互为支撑、互相依存,乡村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次调研,以杭州萧山戴村镇和桐庐富春街道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与31家骨干企业,140余位乡镇村委干部、企业家、创客、教师、医生等人就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四军”
调研中发现,乡村产业人才的总体特点是必须接地气不一定高大上,必须实用型不一定大学者。根据乡村建设的资源和现状、人才来源以及从事领域等维度,可以将乡村产业人才分为以下“新四军”。
(一)“田秀才”
乡村振兴需要推动农村传统农业更新换代,建立新型农业田园综合体、专业种植业,发展特色的民宿经济等,这就需要提升一批现有的本土“田秀才”。桐庐的芦茨湾通过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和旅游经济,建立了富春江民宿学院、美丽乡村学院,培育和提升了一大批本土人才。同时,桐庐每年都有10余名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该县农村,帮带本土“田秀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创二代”
萧山区作为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集聚和诞生了许多创业精英。他们父子传承,“萧二代”们用更为开放的视野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在提升提质父辈留下的产业,成长为“创二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调研结果显示,戴村镇本地人创办的企业占比高达74%,吸纳本地1563人就业,且“创二代”比父辈更重视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进。戴村镇的九龙厨具集团就是典型例子,九龙厨具公司近5年招引的大学生多达57人,占31家骨干调研企业引进大学生总数的16%。
(三)“农创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家乡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创业政策的出台、农村创业环境的优化,更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退转军人回到农村,借助农村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就业,成为“农创客”。桐庐石舍村,通过整体打造,吸引了各地文创人才常驻于此,其中不乏来自温州的姐妹创客“三只蜗牛”“童工”的树屋等。在过去的两年中,石舍村共举办了60多场文化活动,吸引游客10.8万余人次,村集体收入翻了五番。
(四)“新乡贤”
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萧山区戴村镇以尖山下村为试点,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通过搭建团拜会、同乡会等多种载体集结乡贤资源,加强乡情交流,引导乡贤回家创业。在试点的基础上,该镇对全镇乡贤进行了全面摸底梳理,共梳理出来自工商界、政府、海外等各类乡贤263人。其中,产业类乡贤有86人,占比达32.7%。这些“新乡贤”在产业经营领域有独特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很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田秀才”“创二代”“农创客”和“新乡贤”已成为乡村振兴中人才来源的中坚力量,简称“新四军”。
乡村产业“新四军”的困境
总的来看,戴村镇和富春街道在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需求相比,目前乡村产业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效能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调研显示,两街镇所属企业在人才的招引和培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产业基础弱,导致人才增量缓慢,“引才难”。本次调研的31家企业中,本科以上的人才占比仅为9.2%,近5年来总共才招录了256位大学生。但从调查结果看,企业的质量、效益和引进大学生的力度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31家企业中近5年招收大学生在10位以上的企业,2018年的增加值增幅高于总体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
配套环境差,导致人才存量流失,“留才难”。调研中,80%以上的企业普遍反映“留才难”。“员工的生活很枯燥,配套设施不行,娱乐设施缺乏,员工子女就学问题也比较突出,所以留不住他们。”一位企业的人事经理这样表述他们的困境。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本想扎根农村,但是户籍、就医、就学等太多的现实和无奈让他们坚持不下来。
政策支撑少,导致人才提升不快,“育才难”。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意见,但总的来说,系统性的政策不够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人才认定标准不够精准;同时人才政策的差异化、匹配度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带有盲从性,导致基层直接受益少。如调研企业中,近5年只有1名员工被认定为E类人才,其他各层次的认定数均为零。又由于标准和基层知晓度问题,该镇也仅有24位获评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占比仅为0.6%。
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施工队”
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尤其亟需产业人才,如何激励人才扎根乡村,需要更精准、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何多方位精准化聚才、留才、育才、爱才,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产业施工队”,笔者从政策视角进行了分析。
政策促产业,提升产业吸引力,大力聚才。针对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做好“加减法”,扶持和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乡村吸引和集聚更多人才的重要基础。
所谓“加法”,即要出台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财政资金、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金融与乡村产业、技术顾问与乡村产业的叠加效应。
所谓“减法”,即要在税收、注册、审批登记、准入门槛、创业成本等方面出实招,如简化农村创业登记方式,对创业群体根据实绩给予奖励或税收减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真真切切为 “农创客”们松绑、为企业减负。
政策保民生,提升配套服务力,安心留才。山东省人社厅出台的《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明确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在全省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还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这些人才政策直指关键环节,有助于更好地留住医教人才,值得借鉴学习。
推进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探索落实户籍改革,使大学生、返乡创业群体享有村民权益;细化落地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等便民保障措施,真正让乡村产业人才们安心扎根 。
政策惠人才,提升扶持实效力,精准育才。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政策的方向,制定细化地方实施意见,促进政策落地。
要通过政策补贴激励高校、院所、市场主体开发精准性和系统性培训课程,开展企业运营、市场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或创业经验分享会等。
要加大政策宣讲的力度,让大家知晓政策、明确标准,企业可以用足用好政策,受惠人才建设。
政策树典型,提升环境感召力,用心爱才。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信心。要做好思想观念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做好优势资源的宣传。通过宣传,摒弃传统观念,让更多人才愿意回归、愿意扎根。
加大服务支持,保障安心。政府应全面落实“店小二”服务专员制度,建立乡村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信息库,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投融资对接、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加大典型激励,树立恒心。通过表彰“十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对于涌现出来的优秀“新四军”等给予重点宣传和表彰。
乡村振兴,产业为本,人才为基。精准施策,方能实现人才强基,助推产业振兴。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只要你肯踏下心来提升能力、发展事业,乡村定会是你大展宏图、大显身手的新高地”。乡村振兴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