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关于《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的说明

2021-07-29

徐立毅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郑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五年。制定好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郑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是阐明市委战略意图、谋划我市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开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市委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12月就进行了专题部署,启动前期工作。去年8月,市委召开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围绕郑州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需要攻坚突破的重大问题,明确了规划编制总体要求。专题会议后,市委及时成立了规划《建议》起草专班,在市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建议》起草工作。其间,市委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等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建议》起草全过程。围绕“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到区县(市)、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市直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能组织开展前期基础性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基础。

起草过程中,市委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调查研究贯穿《建议》起草工作始终,力求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去年10月份开始,依托“郑州发布”、“郑好办”APP、郑州改革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开设专栏,征集社会各界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收到社会公众留言建议1100余条。11月下旬以后,市委先后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人才座谈会、开放及枢纽建设工作座谈会、产业发展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一系列座谈会,听取省市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对“十四五”期间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建议》起草工作。12月21日,建议稿印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广泛征求了市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同志、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老同志、基层党代表,以及各区县(市)、各部门、部分企事业单位等方面意见。12月23日,市委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会,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入研究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制定规划建议。可以说,《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深化认识、理清思路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各方面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客观总结成绩,准确分析研判形势,系统阐述了郑州中长期发展需要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描绘了郑州“十四五”乃至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愿景、新蓝图,目标清晰、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是指导全市“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大力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进一步增加民生福祉等方面。起草组共收集书面意见和建议293条,并进行逐条分析研究,有的直接采纳,有的整合转化,能吸收的意见建议在建议稿中作了充分吸收,一些具体事项留待编制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统筹研究,工作层面的意见建议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对建议稿认真进行审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目前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讨论稿。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市委认为,谋划“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把郑州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放在“两个大局”中进行谋划,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区域竞争带来的新挑战和自身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短板,对“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做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着力回答新形势下郑州特大城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议》的起草,注重突出“五个结合”。一是坚持对标对表与联系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和中央规划《建议》精神,落实省委全会部署,把郑州放在“两个大局”来审视,准确把握郑州发展的阶段特征、现实条件和责任使命,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精神,又充分体现郑州的责任担当和发展要求。二是坚持接续奋斗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既认真总结“十三五”时期在中央、省委领导下我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实践成果,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化下来、传承发展,又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与时俱进提出创新性目标、任务和举措,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坚持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用系统观念、统筹理念谋划和推进郑州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研究部署,抓点促面、抓纲带目、聚焦发力,力求在空间、产业、制度等多个层面形成标志性成果,实现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四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结合郑州的优势潜力和短板弱势,研究“郑州所能”和“郑州所需”,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使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更加符合规律、符合趋势、符合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五是坚持方向引领和举措支撑相结合。按照“远有目标、近有抓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突出《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又谋深谋细工作抓手和载体,强化重点任务部署和重大项目支撑,由近及远,确保抓得住、能落地。

《建议》分为三大板块、十二个部分、共48条。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导语和第一、二部分。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郑州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研判未来发展形势,展望到203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明确“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路径和基本要求。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三至十一部分。总体上按照“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来组织,分9个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追赶超越新动能;二是畅通内外双循环,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三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五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六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七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九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三板块是结尾,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包括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实现。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围绕开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这里,就其中几点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形势任务。形势决定任务。准确把握形势,是我们制定好《建议》的前提和基础。对郑州发展形势的认识,市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把握好中央、省委对郑州的更高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郑州发展,总书记继2014年5月视察郑州后,2019年9月再次到郑州视察,在郑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上点到郑州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用心感悟总书记对河南、对郑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三点要求贯穿其中:第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总书记在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把郑州列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既是对郑州态势的肯定,更是对郑州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期望。总书记在视察中铁装备集团时提出的“三个转变”、视察郑煤机时提出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都体现了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一贯要求。第二,扩大开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部地区要有打开大门搞建设的自信,要求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开放中积极有为;在2014年5月视察郑州时寄语我们“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在2016年6月会见卢森堡首相时明确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这一系列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开放发展的努力方向。第三,担当作为的要求。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武汉、郑州的带动作用,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强调了郑州、西安的带动作用,赋予了郑州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担当,都期望郑州担起应有的责任、展现更大的作为。省委、省政府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近年来对郑州的谋划越来越深入,先后对郑州提出“三个在”“四个内涵”“把龙头高高扬起来”等一系列要求,这次省委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全会上又对我们提出了“领”“创”“闯”的要求,非常符合郑州的实际。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对郑州提出的三个重要要求理解好、贯彻好,把中央和省委对郑州的谋划落实好、实现好,是编制规划建议的最根本原则。

二是充分肯定“十三五”发展成就,把握好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更好条件。“十三五”是郑州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在党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高举旗帜、把握方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推进郑州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左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每年新增40万左右,总量突破千万,市域城镇面积突破1000平方公里,特大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2.1∶49.6∶48.3调整为1.3∶39.8∶58.9,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开放功能全面提升,“四条丝路”不断拓展延伸,航空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机场第六,进出口额稳居中部城市首位;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党政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城市大脑”上线运行,商事制度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改革等有效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高效良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增加8755万平方米,年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比2015年增加90天,PM2.5、PM10分别下降46.9%、49.7%;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81个贫困村96549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投入力度,法治郑州、平安郑州建设全面深化,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郑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可以说,经过“十三五”发展,郑州的发展优势在不断积累、条件在不断改善,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社会各界对郑州的预期越来越看好,优势要素资源向郑州聚集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为郑州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对郑州发展态势、趋势、走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评估,从而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科学预断、合理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三是清醒认识新阶段的新特征,把握好郑州新时期发展的困难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更短、迭代更快,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和竞争加剧,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宏观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从国内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创新时代、数字化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产业层次、供给质量、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们自身看,我市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基础承载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较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在区域经济极化与分化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挑战。编制规划建议,必须把困难考虑得更多一些,把挑战考虑得更重一些,把不确定因素考虑得更足一些,确保我们制定目标任务既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又有进取性、突破性。

第二,关于目标路径。《建议》贯彻中央、省委精神,结合郑州实际,本着远近结合、一脉相承的原则,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发展目标。具体的发展目标,在下一步编制我市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时还要认真测算、研究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两化五强”的发展目标。“两化”,就是现代化、国际化。国际化与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国际化引领现代化,现代化支撑国际化,这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也体现了总书记对郑州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基本要求。“五强”,就是创新强、枢纽强、生态强、文旅强、法治强。“五强”既体现了目标导向,也体现了问题导向,是我们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省委“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决策部署,从郑州在全局中的定位、比较优势和需要补齐的短板出发,明确的五大努力方向,体现了郑州的发展特点、发展需要。

“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的目标路径,《建议》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就是紧扣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总目标,这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郑州的目标定位,是郑州的使命担当。“二”就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大战略引领发展,不断强化郑州在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三”就是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郑州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的“三个在”发展要求,让郑州这个全省龙头高高扬起来、国内大循环中的战略节点立起来、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联结点强起来。“四”就是把握四个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五”就是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努力实现“五个新”。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是城市实力的主要体现,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提高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力争16个开发区、区县(市)中有3个超2000亿、8个超1000亿。二是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新布局。空间结构对一个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结构决定功能,决定城市竞争力,决定城市的未来。我们要改变郑州平铺式、“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构建分布式、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让郑州既大又强,具有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是事关郑州长远发展的奠基性、战略性任务。三是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核心体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上。作为一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黄河沿线体量最大的城市、国家交通枢纽,郑州应胸怀大局,立足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功能建设,服务全省、中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期间,要在打造城市主体功能上狠下功夫,在科技创新、枢纽开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极核效应。四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文化底子厚是郑州优势,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不足是短板。做好文化弘扬、文明提升是郑州的一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兼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体推进,让黄河文化品牌更响亮、让优秀历史文化影响更深远、让社会文明基础更扎实。五是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社会治理事关党的领导和执政根基,事关社会高效运行、长治久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人民安居乐业。郑州已经成为特大城市,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须牢牢抓在手中、不断完善提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这些发展目标,既蕴含速度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能、也回应群众新期待,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等战略深入实施,将为郑州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巨大潜力,实现这些目标有基础、有条件、有可能。

第三,关于基本要求。考虑到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具体、抓落实,《建议》将中央确定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五个原则纳入指导思想,同时结合郑州实际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基本要求。一是处理好城市规模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就是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把城市的规模化建立在城市的网络化基础上,形成分布式、网络化、多中心的现代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既拉开框架,又不盲目铺摊子,实现城市空间疏密有度、宜居宜业、精明增长。二是处理好城市与产业的关系。产业支撑不足是郑州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要深刻把握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发展规律、逻辑关系,把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平台,把产城融合的立足点放在创新要素集聚上,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以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培育新的动力系统,增强城市对产业的承载力、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三是处理好市场培育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核心是要推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个作用更好发挥,重点是抓好“两个环境”“一个主体”,即优化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政府要提供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让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供好土壤和环境。四是处理好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制度优势是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解决好体制机制上的差距,是我们缩小与先进城市差距必须要下功夫补好的短板弱势。我们要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刀刃向内,既破又立,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领导方法、发展方式,构建适应新时代特大城市发展要求的组织领导体系、管理服务体系、数据应用体系、社会组织体系、评价监督体系,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五是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就是要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第四,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规律、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路子越走越窄,新时代必然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时代,谁占领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作为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我们更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着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数字化赋能来发力,依靠科技创新培育郑州发展的新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因此,《建议》提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来打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把握人才这一核心,突出“三个抓手”:一是突出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的科技承接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二是突出服务于人才集聚、科创活动的体制机制。适应新时代人才工作、科技工作的规律特点,突出“人才+资本+场景”,创新科技金融、提供创新场景、优化政策支持,以人才聚集带动创新要素聚集。三是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衔接的关键在企业。我们要坚持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科创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资源高效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孵化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第五,关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抉择,既体现了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也体现了在温饱问题解决、功能性目标实现后,以供给侧带动来创造新需求、推动新发展的内在逻辑。郑州处于中部地区的核心区,以郑州为中心1000公里辐射半径的交通圈涵盖了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的大半个中国,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腹地优势,在国际循环中具有明显的交通组织优势,有利于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有效需求、提升发展势能。我们必须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为此,《建设》提出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联结点”。把节点立起来、联结点强起来,关键要做好“枢纽+物流+开放”的文章,核心是要巩固国际性综合枢纽地位、提升枢纽功能,构建以交通为支撑、物流为先导、通关为基础、贸易消费为带动、产业加快转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推动枢纽优势向物流优势、贸易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提升郑州在国内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的配置能级,让郑州成为推动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发力点。

第六,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郑州近年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产业大而不强、业态多而不精、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是我们的突出短板。《建议》围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重点谋划和部署。贯彻总书记关于“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指示要求,立足郑州人力资源优势,提出把发展以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制造业的着力点,我们要通过5年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超5000亿规模的支柱产业,把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材料、铝加工等产业打造成1000亿~20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在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抓紧布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质量升级。要推动城市与制造业兼容发展,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加强用地底线控制,探索城市新型工业用地政策。要准确把握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提升,突出以资本市场培育为重点的现代金融业发展,着力解决金融行业大而不强、金融产品单一、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不断完善基金、债券、企业上市、财富管理等服务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要素供应水平;突出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好信息传输、软件服务、通信业等产业发展;突出以“枢纽+开放”体系为依托的贸易流通业发展,引进培育货代、贸易企业,推动进出口贸易加快发展。郑州作为1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在双循环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内部市场。要适应人民群众从功能性消费向精神消费、文化消费转变的趋势,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消费产品、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优化供给质量,丰富市场产品,让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促效应充分显现。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抓好具有一定基础的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跟上数字经济发展步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经济工作,核心是“政府创环境、企业创财富”,让市场主体充分发展起来、活跃起来、壮大起来。为此,我们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建议》中把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开公平市场秩序、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作为重点,通过深化以“一件‘事’”为牵引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和以“一‘事件’”为牵引、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两张单”为依据的“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改革,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做到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通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以高效率的要素配置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第七,关于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群发展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环境决定着产业、人口、活动集聚的层次。我们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聚集高端人才,必须首先把我们的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打理好,以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去年以来,我们制定实施了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上下的思路清晰、认识统一、行动迅速、效果不断显现。《建议》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强调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布局,明确了以32个核心板块开发为带动、与轨道交通TOD导向相结合打造城市经济支撑点、形态新亮点、网络结构关键点的发展路径,明确了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任务,明确了以50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为带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部署,明确了轨道交通“十四五”末运营里程700公里的建设目标,明确了以郑开同城为先导、“1+4”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努力方向,相信按照这些部署坚定不移抓下去,郑州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发展路子,郑州的城市建设管理、形态风貌、内涵品质一定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全国特大城市当中赢得较高的、广泛的认同度。

第八,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期盼物质富足,而且向往精神富有,关注的领域更广、品质要求更高。我们必须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所想所盼,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建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对事关人民福祉的“美好教育”、就业增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一老一小”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安排,提出要坚持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重点在增加供给、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在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塑造都市文化气韵、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更精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生态建设方面,突出建设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节水型城市,深入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治”行动,大力推进生态绿化主体工程,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

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们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如何增强城市发展韧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建议》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城市运营安全、人民生命安全、法治郑州平安郑州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需要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推进落实。

同志们,讨论、修改、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确保《建议》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中央精神、省委要求,更加符合郑州实际,更好地指导全市工作实践。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