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数发布
2017年9月14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数》(简称:指数)发布会。
该指数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竞争力、创新能力、工业效率和信息化等相关指标,根据德尔菲法、插值法和线性加权等方法,综合反映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的水平。指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量化手段剖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客观分析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环境,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
指数共分“优越型”、“稳健型”、“潜力型”、“薄弱型”四个等级。评定结果显示,“优越型”等级国家占比为5%,“稳健型”占比为15%,“潜力型”占比为70%,“薄弱型”,占比为10%。其中,新加坡指数最高,达172.78,吉尔吉斯斯坦最低,仅为29.51,沿线国平均指数为58.61(排名见附表)。
2011-2015年沿线国家指数大多数处于上升趋势,新加坡、阿联酋、波兰等国表现亮眼,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哈萨克斯坦、泰国、约旦、印度、土耳其等国在工业和信息化实力增长上表现出强劲的态势,未来将是迅猛崛起的经济区域,其中一些国家率先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将成为我国展开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
“优越型”国家如中西欧、中东欧部分国家以及新加坡等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支撑力较强。相对于海外建厂、贸易进出口等传统对外合作方式,这些国家更适合我国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资本融通等方式交流先进技术,加强新兴经济领域方面的沟通、合作,进一步提升双方的整体实力。
“稳健型”国家自身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情况良好,但是劳动力效率、基础设施等方面都略显薄弱,包括沙特阿拉伯、捷克、斯洛文尼亚等国。我国优势产业可“走出去”,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实现合作双方供需互补。
“潜力型”国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各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跨度较大,各个细分领域差异比较显著。其中,资源丰富、经济增长空间广阔是多数潜力型国家的共通特点。测算结果显示,大多数潜力型国家的工业竞争力、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产业合作空间较大。
“薄弱型”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在信息技术浪潮驱动下,薄弱型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和产品等领域的需求较大,这也为我国产能合作、沟通、交流创造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