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标注美丽湖南新高度——《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解读

2017-09-28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当中国时刻迈入“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正在成为时代主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方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能使三湘四水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土永葆生机活力。正因如此,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愿景,要求“推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坚持生态优先,使三湘大地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我省第一个水土保持规划应运而生。2017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这标注着美丽湖南新高度: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按照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总体要求,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区域综合防治和监督管理,加强预防保护,注重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作用,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湖南水土流失面临怎样的现状?《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有哪些亮点?将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省水利厅专家进行了解读。

  1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规划》成为落实水保“硬杠杠”的关键之举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水土保持也相应变成了‘硬杠杠’。”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周国华介绍,编制我省第一个水土保持规划,也就顺理成章、势在必行。

  编制第一个水土保持规划,我省起步较早,2013年就启动了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技术细则》的编制和评审以及《全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细则》的编制工作。2014年,开展了规划编制培训等相关工作,先后完成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两区划分

  推进监测和信息化建设,夯实水土保持工作之基

  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是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监管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我省积极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7-2018年实施计划》,根据《湖南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2015-2030年)》,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建设,夯实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石。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总体思路:采用卫星遥感、地面观测调查与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典型监测点定位观测,及时准确掌握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等的年度动态变化,为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和生态建设宏观决策等提供基础支撑。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全面掌握不同区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建成布局合理的监测站网体系。

  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以应用促完善,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生产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实现信息化监管的全覆盖,提升生产建设项目和国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到2020年,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业务数据全部及时入库。全省范围内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全覆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面纳入“图斑精细化”管理。

  根据水利部部署,我省主要承担的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工作任务可细化分解为9大类。其中,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工作任务包括:全面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定期开展水土保持普查、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强化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与管理、大力加强数据整编与共享服务;水土保持信息化方面的工作任务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数据录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技术培训。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