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民勤县“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2017-09-29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民勤县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17年9月27日 民勤县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为推动我县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县整体脱贫致富,实现到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武威市十三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民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革开创新为手段,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宗旨,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覆盖率达到1%。建成乡村舞台248个,全县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建成农家书屋299个,每年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及时增补更新书屋图书。 ——公共文化设施场馆全面免费开放。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方位、零门槛进入政策,实现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举办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览1多场次,各类展馆累计接待群众达到5万人以上。积极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指导作用,组织、辅导基层群众性文体活动1余场次。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县级城市数字影院1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4个,完成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5.6万户,建成广播台站7个、无线覆盖台站6个,安装音柱1851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4%和99.84%。建成 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站、24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基本实现县区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点建设全覆盖。 ——公共文化精准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把文化扶贫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完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成38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精品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植根基层的综合性文化期刊《胡杨》于214年4月29日正式创刊发行,为民勤文学、书画、摄影、文史爱好者搭建创作平台,为各类文化人才成长营建家园,前两季已出版发行,全部向乡镇、部门单位、农家书屋和全省宣传文化部门单位、省内外文艺期刊、县内外文艺爱好者发放;纪实文学《天下民勤》《回望民勤》、散文集《镌刻在绿洲的记忆》、长篇小说《伤花烂漫》、小品《关井》、舞蹈《绿洲的呼唤》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了全县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大漠灵驼、生态丰碑、苏武牧羊等特色文化雕塑艺术品,成化劲牛、西周青铜鼎等文物复制品、民勤人字画、民勤沙绣等书画艺术品先后投放文化消费市场,受到省内外游客的青睐。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先后实施了瑞安堡、圣容寺、明长城抢险加固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全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3处、市级5处、县级53处;博物馆、纪念馆2家;馆藏文物952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11项,传承人48人(省级1人,市级38人)。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以文化春节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秧歌社火汇演、大型灯展、灯谜晚会、戏曲调演和龙腾狮跃闹元宵等春节系列文体活动。举办了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文艺演出首届民勤好声音青少年歌手大赛端阳节赛诗会小曲戏艺术节、民间文艺大赛、美丽民勤书画摄影展、书香·民勤全民阅读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送基层等文化活动3余场次,送春联、书法绘画作品2余幅,发放图书1万余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建设水平落后,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公共文化产品不足,公共文化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总体不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是我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更加显现,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更加坚强。 当前,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扶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带一路等多项重大战略、有利政策的叠加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倾斜支持,释放了一系列重大机遇,为我县十三五时期实现公共文化跨越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促进整体脱贫致富和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均衡发展为主线,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因地制宜采取精准措施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相结合,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民勤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突出贫困地区建设重点,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区域、城乡均衡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保障基本,精准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电影、观赏文艺演出、参观展览、体育健身等基本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文化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文化精准建设、精准服务、精准脱贫,充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动性,以镇为基本单元和落实主体,因地制宜采取精准措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上取得实效。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立足实际,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三)总体目标。 到22年,三馆一站(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实现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城镇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均等化,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编制规范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完善。设施种类齐全,规模质量达到国家建设标准。通过固定场馆、流动设施和数字服务,全面有效覆盖服务人群;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达到《甘肃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15-22年)》实施标准和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和人才队伍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群众受益程度不断提高。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反馈和评价机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适应性、群众参与率、受益率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固定设施与流动设施、数字设施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有效覆盖。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完善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村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深入推进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 2.积极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配备活动器材。 3.扩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覆盖。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强化贫困地区的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推进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效维运机制,巩固提升运维体系。加强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等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设施设备运营维护,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加快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确保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村村通、户户通接受设备长通久通优质通。 专栏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对县级公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到22年实现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设施建设项目。实施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建设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配备阅报栏(屏)、灯光音响设备、广播器材和体育健身设施等,有条件的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项目。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完善县级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建设;实施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完善传输网络,布置应急广播终端,实现应急信息及时有效传输发布。 (二)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中的落实责任,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1.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甘肃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按照《甘肃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15-22年)》,制定县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供给目录,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内容和数量要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到22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各项指标达到实施标准要求。 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结合乡土文化特色和群众实际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实施阅读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普及公益行动,培养群众积极向上的文艺爱好,进一步丰富农村数字电影影片供给,加强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放映工作。组织群众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和科普活动。 3.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广泛开展送图书、送戏曲、送电影、送书画、送科普、送展演等服务项目入户到家庭活动,充分满足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辅导、艺术培训、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文化服务。加强面向农村留守妇女、流动妇女在文艺活动方面的文化服务。提高面向农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为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将农民工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民工等流动人口集聚地开展流动图书借阅、流动电影放映和数字文化服务等活动,帮助开展就业创业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面向困难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免费培训及其他文化帮扶活动。 专栏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 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广泛开展送图书、送戏曲、送电影、送书画、送科普、送展演等服务项目入户到家庭活动,充分满足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阅读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举办全民阅读活动。依托数字公共图书馆建设工程,每年为中小学生提供精品电子书、电子期刊报纸和网络精品公开课。实施书香童年阅读工程,为学龄前儿童发放阅读书包、开展阅读指导服务。对接群众需求,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开展农民阅读活动。 文化艺术普及公益行动。每年举办文化艺术普及活动。依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通过集中办班、下乡辅导、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服务。 送地方戏下基层项目。鼓励县文化馆为艺术表演团体免费提供排练演出场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 (三)有效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大力发展群众自办文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各类艺术表演团体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演出,支持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为群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文化服务。支持电影企业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公益放映,鼓励在商业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电影票。 2.大力支持群众自主参与。发挥乡村舞台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作用,组建基层民间自办文化社团,依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促进文化体育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组织等文化类社会组织在乡镇(社区)发展。到22年,初步形成一乡一品牌一村(社区)一团队的发展格局。 3.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制定政府购买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选择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作为承接主体,将公益性文化体育产品创作传播、公益性文体活动组织承办、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传承保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民办文化体育机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等内容纳入政府购买范围。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支持社会力量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利用闲置用地、文物景点、老旧民宅村落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社会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专栏3 增强公共文化发展活力项目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项目。深入发掘和盘活基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各类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命名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养一批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文化人才,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示范导向作用,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建设。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等形式,培养一批长期活跃在基层、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充分发挥优秀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水平,使其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到218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建立一支人员比较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 (四)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加强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的统筹整合,推进公共文化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互补。 1.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健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设施使用效益。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形成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 2.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公共图书馆推广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资源,提供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源,加强对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推动实现基层文化惠民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集成。 专栏4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项目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县级公共公共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为流通点。县图书馆统筹全县图书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对镇、村按需配置图书并定期更新,组织镇、村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实现县域范围内图书统一采编,资源统一调配,人员统一培训、服务统一规范、绩效统一考评。到22年,初步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县文化馆为总馆,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县文化馆统筹全县群众文艺产品创作生产和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为镇、村群众文艺团队、文化骨干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和培训服务,指导和协助镇、村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基层文化队伍的技能培训、业务指导和考核评估,实现县域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整合。到22年,初步建立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五)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1.畅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公共图书馆推广工程,构建县域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区域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综合管理和一站式提供,方便群众获取数字文化资源。 2.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配送。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推送力度,依托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征集制作民间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等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通过网络传输、硬盘固化、光盘录制、手机下载等多种方式,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3.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水平。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推动数字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数字文化设施设备运营维护。到22年,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4.提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现代传播能力。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加强县广播电视台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数字节目的制播能力和网络数字传输能力,鼓励边远地区通过卫星网络手段,解决时政报刊不能及时送达的问题。 专栏5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 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项目。结合演出、培训、群众活动等,采集整合文化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实现与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持平台的对接,加强建设各级文化馆在全市网站集群、信息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活动开展、辅导创作等服务能力。 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以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为依托,构建县域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及惠民项目进行综合智能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数字文化资源的传播服务效率,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数字化支撑。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项目。征集制作文化遗产、社会文化、戏剧戏曲、音乐舞蹈、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文化资源。 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配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实现中央、省、市、县四级共15套电视节目、15套广播节目在全省的无线数字化覆盖。 (六)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1.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深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依托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结合公共数字文化重点工程,分级分类分批对县、镇基层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2.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力发展基层民俗文化,组织培训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提高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实用程度。建立乡土人才信息资源库,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经费、加强培训辅导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乡土人才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保护管理等乡土文化技能培训与传承、普及与推广,发挥他们在传统文化传承、手工技艺培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针对当地实际文化需求,选派优秀文化人才,加大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建立培训制度,着力提高镇综合文化站(中心)从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在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文化项目实施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支持。 专栏6 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建立县文广局对基层文化干部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县文广局对镇(街道)文化站长(专干)、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 实施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项目。十三五期间,对接政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提供文化服务。 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项目。大力发展基层民俗文化,组织培训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提高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实用程度。 一员三能提升工程。依托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培训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采取集中培训、业务辅导、远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村文化管理员的政治素养、专业技术和服务管理能力。 (七)大力开展文化帮扶工作。 广泛调动和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建立文化对口帮扶长效机制,策划实施一批文化帮扶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1.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文体志愿服务,推动公共文化单位、艺术表演团体等到各镇教、学、帮、带。广泛开展基层文体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体志愿服务模式。 2.建立健全文化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合作共建、结对帮扶、区域文化联动等方式,建立贫困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作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品牌、文化人才培养等协同共建。 3.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帮扶。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帮扶提供准确信息,推进帮扶资源供给与帮扶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社会帮扶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打造一批文化帮扶公益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镇村聚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帮扶重点项目,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贫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专栏7 文化帮扶项目 优质文化产品帮扶项目。依托送文化下乡、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送基层等活动,组织县域内文艺表演团体和文化单位为贫困乡村提供高水平的演出、讲座和展览,帮助贫困乡村人民群众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八)积极推动群众脱贫致富。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对提升群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贫困镇村经济社会发展。 1.积极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通过联合办班、提供场地、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法治宣传、社保救助、卫生计生、养老助残等惠农服务,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与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和贫困识别结果工作相衔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各类生产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上网服务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深入开展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培养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大力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推进乡村舞台与农家乐等村级旅游示范点融合建设,加大文化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支持贫困乡村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镇村文化旅游。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使其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拉动就业,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3.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文化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发挥文化活动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促进贫困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 专栏8 推动群众脱贫致富项目 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项目。推进乡村舞台与农家乐等村级旅游示范点融合建设,加大文化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根据三农工作需要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需求,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多媒体教学、集中授课、基地实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类专项培训,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科普活动,面向农民(社区居民)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引导农民(社区居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自觉抵制反科学、伪科学、破除愚昧迷信的社会风尚。 (九)持续开展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1.提升安全防范能力。针对文化领域工作特点,紧盯重点时段、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KTV、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聚集场所深入开展地毯式、拉网式隐患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找出治理顽疾。要特别注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早期火灾能力、组织疏散人员逃生能力、消防宣扬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把控制防范火灾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局属单位对外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健全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权责,定期对出租房屋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大项目建设安全检查。定期对局属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新开工的建设项目,按照甘肃省建设项目管理相关规定,重点检查建设项目执行三同时落实情况,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建设项目安全顺利推进。 4.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工作。局行业管理部门和执法单位,要不断加强打非治违工作力度,加强与公安、安监、工商等部门联动,发现问题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实施关停,保持对非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的高压态势。局属各单位要加强自检自查,对不具备安全条件的部位和环节要及时治理,暂时无条件解决的,要实施关停,对特殊岗位要做好安全保护,严格执行确保不出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主体的总体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镇党委和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文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推进精准建设。对照甘肃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实施标准,按照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类别,逐项测算服务和资源缺口,列出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清单;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两年巩固提高的阶段目标,文广行政部门要明确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分年度确定重点解决事项和工作内容,形成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估的工作计划、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加大财政支持。县政府要将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按照规划目标集中调配资源,支持公共文化建设。中央、省、市级补助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在确保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为发挥切近基层优势,可按程序审批,将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领域相关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整合使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运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开展农村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考核评估。县政府要把规划纲要落实情况作为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规划纲要实施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将结果作为对镇绩效考核和精准扶贫考核的重要内容。文广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体育、扶贫等部门的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