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2017-09-30

为深入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示区组发〔2016〕1号),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机遇,促进中关村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17年9月30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示区组发〔2016〕1号),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指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总称,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核心算法,细分行业应用及系统集成等环节。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紧抓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发挥中关村示范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充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着力推动一批创新政策,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构建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重要引领支撑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部分关键技术环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前沿技术成果,创制若干个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建成10个以上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要求的数据、计算、开源等开放式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着;推出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在2个以上细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全球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50家以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对相关产业带动规模超过五千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二、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支持中关村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和研发攻关,重点突破基础芯片和通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算法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配合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创新研究。

(一)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技术

重点支持超大规模、高效率、低功耗神经网络处理器研发。推动算法创新与芯片设计联合优化,开展针对垂直应用场景的专用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光电传感器、图像传感器、激光雷达、力学传感器等传感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

(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语音、视觉等多模态交互的通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支持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安防、无人驾驶系统等开展开源软硬件系统、中间件、编译库等底层技术研发。加快基于云端生态体系的核心架构设计和应用系统研发推广。

(三)人工智能核心算法

重点支持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算法和新算法研发。支持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表示、语义理解、语义协同、信息融合处理等算法研究。支持视觉语义建模、视觉对象时空定位与搜索等关联技术研发,以及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发。

(四)人工智能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

加快推动芯片、算法、软件和应用平台集成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医疗、公共安全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智能感知、传感与运动控制、多模态人机交互等智能家居应用技术研发。支持3D检测、跟踪与识别等智能安防技术研发。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及高精度车辆探测识别跟踪、车道线检测、轨道交通自主调度等无人驾驶应用技术研发。

(五)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开展深度学习、认知智能、多模态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无人自主智能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开展小样本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自主决策控制等技术研究。支持开展类脑神经计算、类脑信息处理等类脑智能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建设支撑脑认知与类脑计算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在类脑计算机制、模型等基础理论及类脑计算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整体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支撑能力,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数据开放平台、超算平台、开源开放共性技术平台,以及建设产学研用协同研发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一)支持建设和开放面向深度学习的计算平台

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设面向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公共计算平台,搭建满足重点场景和行业应用需求的计算集群。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开放计算资源。支持先进人工智能计算系统与解决方案研发。

(二)支持建设开源和共性技术平台

支持企业研发并开放深度学习工具和基础平台系统,围绕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主决策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搭建开放平台,面向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搭建开源系统平台,提升行业整体创新效率。支持企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建设强化学习技术研发平台,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网络安全、人机交互等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三)支持建设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高校、企业申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建立面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的检验检测平台。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发和检测平台。

(四)支持建设基础数据和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针对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联合骨干企业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面向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人工智能训练和测试公共数据集和测试环境。支持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搭建行业数据平台、知识图谱开放共享平台和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支持研制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技术与标准。

(五)支持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和对接交流平台,通过组织行业竞赛、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形式,加深横、纵向产业链的交流合作与需求对接,加快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用户联合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联盟,加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探索创制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等。

四、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作用,选择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公共服务等六个中关村具有产业优势或者资源优势的细分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完整行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加快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进程。

(一)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支持企业智能装备的研发与部署,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提升数控机床、工业智能机器人等装备对工作任务的认知能力,提高智能装备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支持典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型、专家经验等行业知识库建设,推动深度学习技术在智能装备柔性配置、制造执行系统优化等智能分析方面的应用,提升生产过程控制、远程诊断、供应链跟踪、质量管控等环节的水平。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无人数字化车间各信息系统间数据的互通与互认,提升生产现场的自主决策、人机协作、装备健康管理等智能化管理能力。

(二)智能汽车及无人驾驶示范工程

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汽车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联合研发智能汽车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示范园区、汽车企业、供应商和人工智能企业协同合作,在京津冀地区建设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体系,实现由封闭式简单场景测试体验逐步向开放式应用场景落地转化。结合2022年冬奥会等率先推动智能汽车在园区巡逻、观光游览、物流配送、区域接驳、快速公交等特定场景的示范应用推广,推动智能汽车向有条件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程度的无人驾驶应用演进。

(三)智能安防示范工程

推动视频结构化、大范围场景视觉语义建模、复杂事件演化分析、视觉对象时空定位与搜索等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的应用。支持发挥人工智能在视频内容的特征提取、内容理解方面的优势,利用前端智能处理硬件和后端大数据超算平台的结合,打造云端一体化的智能安防平台技术体系,实现满足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应用的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开发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处理等智慧安防监控产品,提供异常行为报警、特征识别、时空定位等定制服务。

(四)智能家居示范工程

推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搜索、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开发集成设备操控、信息交互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智能产品的互联互通。推动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语音交互、智能感知、传感与运动控制等技术与机器人、虚拟现实设备的融合创新发展,支持企业推出满足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需求的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创新电子设备。

(五)智能医疗示范工程

支持企业利用智能影像识别、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建立医学成像系统、医学图片处理系统,构建医学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医院智能导诊、疾病辅助精准诊断、可疑病症部位自动标识、术前精准决策辅助以及手术精准操作,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六)公共服务示范工程

搭建商业领域数据处理、信息交互和云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用户大数据分析、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投资顾问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决策管理、主动营销、智能客服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发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智能推荐、搜索技术的交互式人工智能教育辅助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技术推动建立城市环境实时监测和污染物来源及分布情况分析和预测平台,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五、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政策先行先试探索,突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大政策创新扶持力度,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中关村快速流动,以领军人才和高端创业团队为牵引,搭建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网络,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一)深入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先行先试

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市支持,探索在中关村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的研究,支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道德、保障保险等体系的研究。研究无人驾驶领域行业政策,联合天津、河北以解决无人驾驶企业上路测试需求为突破点,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定义、测试标准、道路标准、安全执法等方面的试验试点。实施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保险费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加大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原创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应用示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家、投资人共同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果的概念验证和成果转化服务,为中小企业搭建研发服务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鼓励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标准和商标布局,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注册国际商标,鼓励企业开展专利聚集、运营服务。

(三)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团队

引进和培养一批世界级人工智能顶尖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团队,鼓励相关高校、市场化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等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快建成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优先推荐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团队申报“”“海聚工程”“高聚工程”评选,给予落户、医疗绿色通道等一揽子服务。支持中关村企业和高校院所吸引掌握人工智能尖端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领军科学家、领军企业家、优秀留学生等到中关村发展,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雏鹰人才”在中关村创办企业。

(四)支持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

在北京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框架内,支持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基金,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原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并购重组,优先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等方式融资。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优先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改制、挂牌或上市。

(五)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创业和企业做强做大

面向全球吸引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孵化机构和各类投资机构,支持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优秀人才、连续创业者、创客等群体投身创新创业。优先将人工智能专业化孵化器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机构支持体系。对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分园结合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和创新社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产品、技术在特色专业园区的集中示范应用,支持申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和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

(六)支持链接全球高端创新网络

搭建全球范围人工智能企业、高校院所与各行业企业合作渠道,加强中关村与硅谷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协会、OpenAI(由多个硅谷知名人士联合建立的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硅谷以及国际知名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中心、协会组织和行业机构的合作交流。支持企业与境外着名研究机构、海外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等。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等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科技重大合作项目、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促进原创技术海外推广。支持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组织和标准组织,建设全球永久性的人工智能学术和产业会议活动,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域赛事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境外重要国际展览、论坛及会议。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统筹协调和服务功能,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联动和全市相关委办局的沟通协调,加大对人工智能各类创新主体的服务力度。统筹各分园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智库机构,加强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与形势研判,高水平规划和指导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二)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研发计划支持和创新基地建设落户。充分发挥中关村“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作用,加大中关村发展专项资金、北京科技创新基金等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北京市相关部门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单位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相关分园设立人工智能产业配套资金,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支持。

(三)加强宣传

不断总结中关村人工智能的典型案例,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企业、重大合作项目、代表人物的宣传力度,不定期开展人工智能宣传展示,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或组织召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和重大活动,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开展广泛交流,形成支持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业界共识。

(四)统计监测

立足中关村优势领域和特色,建立并完善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统计监测目录,制定关键技术和首台(套)产品目录。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经济运行及专利相关数据分析和监测,建立与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技术创新进展、重大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的情况,及时研究提出推动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措施和建议,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