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喜迎十九大】5年来 昌都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

2017-10-17

砥砺奋进筑牢昌都发展基石

不忘初心谱写藏东华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安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处理“十三对关系”,大力实施“强工兴市、带动两翼、创建基地、融入东西南、协调发展、夯实三基”发展战略,补短板、破瓶颈、谋跨越,开创了各项事业新局面。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7%。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2%、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于全区前列,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飞跃、质的提升。呈现出“七个新”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坚持把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改善和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倾斜和支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5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8亿元,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新增4177公里,累计达到1.5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全通达目标。邦达机场第二跑道试飞成功,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结束了昌都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开启了藏电外送的新纪元,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0.3万千瓦,主电网人口覆盖率提高到47%;组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达到90%,农田灌溉面积达到34.7万亩;乡镇通光缆率、行政村通电话率均达到了100%,117个邮政网点建成投入使用,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交往交流更加顺畅。

支柱产业培育有新进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一二三产协调融合发展为抓手,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启动实施了“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建设,现已初具规模,70余种农畜产品经过深加工进入了市场流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牛羊肉、奶、蔬菜、糌粑自给率达90%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从26%提高到42%;“三江”水电资源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果多和觉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五大矿产资源板块整合工作有序推进,玉龙铜矿一期工程通过验收、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建筑建材、天然饮用水等产业起步良好,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9.8亿元提高到65.5亿元。全市产业发展由低层次、传统生产型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

民生保障水平有新提升。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自治区“民生十件实事”,坚持每年将70%的财力投入民生,先后整合各类资金309.6亿元,持续实施了“十二项民生工程”,一大批事关民利民计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研究出台了符合昌都实际的配套政策,将援藏资金的80%和上年度财政收入10%以上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实施了“5+N”措施,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8%,2016年实现7524户33575人稳定脱贫、211个村脱贫退出,卡若区脱贫摘帽工作已接受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组评估验收,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事业全面进步,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提高57.02、32.08、43.12、10.8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45个,每千人拥有床位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提高到3.12张和2.94人,孕产妇入院分娩率达到76.11%,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县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全覆盖,有意愿的五保老人和孤儿集中供养收养率达到100%,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实现了从“保障民生”向“幸福民生”的转变。

城乡协调发展有新亮点。坚持科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昌都市区旧城改造全面完成,一大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中心城镇规模由4.6平方公里扩大至12.6平方公里,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显著提升,实现了由完善基础设施向经营城市的转变;“七城同创”工作全面铺开,城乡建设的新亮点、民生改善的支撑点、凝聚力量的向心点正在形成;重点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完成217个美丽乡村建设,5.04万户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实施行政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902个,农牧区综合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安全屏障有新加强。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基本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入昌都,实现了“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大力推进美丽昌都建设,深入实施造林、护林、还林、还草等国土绿化工程,5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封山育林13.7万亩、经济林建设5.7万亩,共建立各类保护区、公园42个,总面积达到80.9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8%,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保持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改革创新工作有新格局。坚持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旅游客运和出租车改革顺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国企改革稳步推进,“五放六支持”政策全面落实,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84万户,注册资本达到496.4亿元。援藏形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招商引资规模稳步扩大,累计引进项目361个、落地资金85.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56.8%,开放包容的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社会治理建设有新成就。坚持稳定发展并举、两手抓两手硬,强化维稳工作经费保障,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了“一群五网”情报信息工程,民生信息员队伍达到3.5万人。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深入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矛盾纠纷存量和发生率“双下降”。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定不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治思维,规范权力运行,建立了政府决策机制和法律顾问制度,出台了《政府工作规则》。聚焦政府职能转变,编制了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1项,梳理市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3888项,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高效廉洁政府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伟大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再创昌都新辉煌!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