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关于印发安徽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7-10-26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运作的规模化、集约化,按照城市空间合理布局要求,集中建设并由统一主体管理,为众多企业提供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具有功能集成、设施共享、用地节约的优势。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对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安徽省现代商务平台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7—2021年。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布局日趋优化,功能不断完善,成效逐步显现。园区数量稳步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社会物流需求增长较快,物流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56424亿元,增长3.7%,物流相关行业收入3151亿元,增长4.2%。物流业不断发展推动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占地100亩以上的建成运营和在建物流园区超过110个。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合肥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芜湖、马鞍山、安庆、阜阳入围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省各地依托港口、铁路站场、公路货运枢纽、机场、口岸、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了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综合型和专业型园区,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园区功能持续提升。各类园区通过加大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建设改造力度,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入专业化物流企业,强化自身运营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基础功能有效提升,信息服务、物流金融、展示交易等增值功能持续拓展,商务及生活配套功能加快完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全省物流园区共入驻各类企业超万家,其中A级以上物流企业172家。公路港等先进模式推广应用,“互联网+”高效物流蓬勃兴起,园区资源整合能力、运营效率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合肥商贸物流园获批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安徽华源现代物流园等6家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省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整体物流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浪费。一是建设发展有待规范。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部分园区选址未能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有效衔接。二是设施能力有待提升。园区规模偏小,具有较大体量和大辐射半径的园区较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遍缺少铁路、多式联运及中转设施。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不全,互联互通不够,“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保税物流等增值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工商、税务等政务服务和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功能亟需进一步加强。四是经营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园区未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五是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制约园区建设发展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仍较突出,园区建设标准、评价和统计体系等基础工作滞后。

(三)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和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为我省物流园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扩大升级加速推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为物流园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物流园区亟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从粗放发展向绿色集约转变,从同质竞争向集聚合作转变。发展方式转变驱动物流园区集聚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对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物流园区作为连接多种运输方式、集聚多种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是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载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要遵循产业布局规律和融合发展趋势,依托交通通道、围绕需求中心,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协作组织能力的物流产业集群。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潮涌,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运输组织形式、全程服务模式和物流供应方式。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要积极顺应新变革,通过推动物流技术、装备、模式和管理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孤岛”效应,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行质量和服务效率。国家战略实施推动物流园区开放发展。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我省在全方位开放合作和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要注重依托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等开放平台,进一步全面对接和积极融入对外开放大通道,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物流节点的联系,以物流园区开放合作助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资源环境约束倒逼物流园区绿色发展。资源环境是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物流业亟需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必须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科学规划,加大统筹整合,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进物流设施资源共享互用,减少闲置,降低能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开放合作,全面增强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协作水平,提升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形成物流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发展格局。积极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战略,立足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物流园区布局,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优先整合现有物流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存量设施功能。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园区向交通枢纽、需求中心和节点城市集聚,形成协同合作、优势互补、集聚集约、共同发展格局。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设施建设配套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园区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等功能,积极拓展增值服务,全面提升物流园区的运作和管理服务水平。示范引领,分类指导。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技术设施水平先进、公共服务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标杆引领作用。加强园区分类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1年,全省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明显优化,设施能力显著增强,多式联运广泛应用,集约化水平和运营效率明显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绿色高效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力争建成10个左右综合物流枢纽,20家左右省级示范物流园区,3-4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培育形成2-3个产值1000亿元左右的物流产业集群。

三、空间布局

以《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物流空间布局为基本架构,结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科学合理布局物流园区、物流集群。

(一)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统筹考虑物流基础条件、需求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并与相关规划衔接,确定全省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1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5个,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10个。

专栏1:物流园区布局

城市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1个)合肥

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5个)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蚌埠

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10个)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宣城、铜陵、池州、黄山

(二)“一核、两轴、多集群”布局。

以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为核心,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为支撑,兼顾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着力形成“一核、两轴、多集群”的园区布局,构建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连通全球的物流园区网络。

1.合肥物流核。

包括合肥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淮南、滁州、六安等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强化合肥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依托各类交通枢纽以及开发区、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等,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培育形成1-2个物流集群,加强与沿江、沿淮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集群的联动协作,实现与各物流节点城市和国家物流大通道有机衔接,把合肥建设成为辐射全省、连接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和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铁路方面,依托合肥铁路国际内陆港建设全国性铁路物流基地,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加密、延伸合新欧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打造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节点。加强合肥铁路国际内陆港与上海港、宁波港、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大力发展铁海联运。

——水运方面,依托南淝河、派河、店埠河、江淮运河建设合肥港综合物流园、派河港综合物流园等一批临港物流园,强化与芜湖、马鞍山等沿江港口和上海港、宁波港等沿海港口合作,积极推广江海中转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模式。加快铁路专用线引入派河港综合物流园、中国物流合肥基地等临港物流园,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

——航空方面,依托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港,加快推动与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联动发展,完善航空口岸货运功能,引入大型航空公司货运基地项目,开通、加密国际货运航班,形成覆盖境内外的航空货运网络,积极推广“卡车航班”空陆联运等组织模式,满足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的物流需求。

——公路方面,依托交通枢纽、专业市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等,建设合肥岗集公路港、合肥传化信实公路港等一批公路港,推进

2.沿江物流轴。

包括芜湖、马鞍山、安庆等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宣城、铜陵、池州、黄山等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线公铁枢纽等,建设一批具有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功能的物流园区,努力培育形成1个物流集群,全面融入沿长江、沿海、京港澳(台)等国家级物流大通道。

——芜湖市依托朱家桥港区建设临港物流园,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强化与合肥港、上海港等港口战略合作,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水陆滚装运输等,着力打造江海联运枢纽。加强宝特铁路物流基地联运设施建设,促进公铁水等不同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依托皖南快递产业园,打造快递物流集聚区。依托裕溪口煤炭港区建设大型煤炭转运基地。

——马鞍山市依托郑蒲港区整合周边物流设施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引入铁路专用线,发展公铁水联运。推进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与临港物流园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依托慈湖港区和慈湖高新区建设港口物流基地,紧密对接生产制造企业物流需求,探索开展供应链管理服务。

——安庆市依托长风港区规划建设临港物流园,引入铁路专用线,发挥长风港铁水联运优势,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发挥临港物流园毗临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优势,发展保税物流。优化提升大观物流园,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集聚和培育物流企业,建设具备公铁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皖西南快递产业园。

3.沿淮物流轴。

包括阜阳、蚌埠等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淮北、亳州、宿州等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依托淮河以及公路、铁路枢纽等建设一批具有公水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功能的物流园区,努力培育形成1个物流集群,全面融入京沪、陆桥等国家级物流大通道。

——阜阳市依托阜阳北站高水平规划建设阜阳铁路物流港,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铁路物流基地。依托淮河、沙颍河建设阜阳港南照物流园、颍州港口物流园,发展公水联运。依托当地产业特色做大做强安徽华源现代物流中心、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等专业物流园区。

——蚌埠市依托铁路无水港建设区域性铁路物流基地,实现公路、铁路运输无缝对接,加密至上海港铁海联运专列,发展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前期工作,建设公铁水联运综合货运枢纽。依托淮河建设徽商物流港、蚌埠港物流园,积极发展公水联运,加强与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的协调联动。推进蚌埠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合一冷链物流园等一批具备冷链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

4.物流集群。

以一级、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为重点,以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交通物流枢纽为核心,引导各类园区集聚发展,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打造物流产业集群。

——合肥北部枢纽物流产业集群。以合肥铁路国际内陆港为核心,引导合肥综合保税区、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合肥岗集公路港、合肥快递产业园(北区)、合肥粮食现代物流园等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具备公铁联运、公路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供应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大宗物资运输等功能和服务的物流产业集群。

——合肥东部智慧物流产业集群。依托中科大现代物流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合肥商贸物流园智慧园区建设,加强与合肥港综合物流园联动,引导中国物流合肥基地、合肥传化信实公路港、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快递产业园区(东区)等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具备江海联运、公路干线运输、城市配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物流大数据、物流技术和装备研发等功能和服务的物流集群。

——芜湖临港物流产业集群。以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为核心,引导芜湖综合保税区、宝特铁路物流基地、金山港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皖南快递产业园、万开物流园等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具备铁公水联运、江海联运、城市配送、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等功能和服务的物流集群。

——阜阳内陆港物流产业集群。以阜阳铁公水综合物流港为核心,引导颍州港口物流园、阜阳公铁联运中心、皖北快递产业园、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阜阳汽贸物流园等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具备铁公水联运、公铁联运、公路干线运输、城市配送、快递物流、农产品物流、汽贸物流等功能和服务的物流集群。

——蚌埠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以蚌埠商贸物流园为核心,淮河北岸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徽商物流港和南岸蚌埠港物流园、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为两翼,引导安徽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皖北综合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等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具备公水联运、电商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等功能和服务的物流集群。

(三)综合型和专业型物流园区。

1.综合型物流园区。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交通枢纽、商贸集聚区、产业园区、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口岸等,重点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功能、干支运输有效衔接、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公共服务能力强的综合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要货运枢纽,以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转联运能力强、集疏运体系完善,能够满足跨区域、大批量货物运输需求的物流园区。

——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城市大型商圈、专业市场等商贸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长短途运输有效衔接,具有运输仓储、集中交易、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一般商业和大宗商品贸易物流需求的物流园区。

——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或特大型生产制造企业,以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库存管理、物料计划、及时配送、产能管理、运输分拨等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

——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依托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规划建设一批通关效率高、增值服务能力强,能够为进出口货物提供报关、报检、仓储、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等服务的物流园区。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具有两种(含)以上运输方式,能够实现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至少能够提供货运枢纽、商务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中的两种以上服务,满足城市和区域的规模物流需求。

专栏2:综合型物流园区

货运枢纽型:合肥岗集公路港、合肥传化信实公路港、淮北百善物流园、淮北传化公路港、皖北综合物流园、滁州经开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六安传化信实公路港、六安双渡物流园

商贸服务型:合肥商贸物流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合肥乾龙现代物流园、明光广大物流园、六安翔盛现代物流园、安庆市大观物流园、宣城市双桥物流园、铜陵市站前综合物流园生产服务型: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宿州佳达创智物流园、芜湖三山物流园区、马鞍山慈湖高新区港口物流基地、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

口岸服务型: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安庆(皖西南)保税物流中心、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综合服务型:中国物流合肥基地、淮北青龙山铁路无水港、皖北徽商物流港、宿州符离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阜阳港颍州物流园、蚌埠临港产业园综合货运中心、淮南铁路货运物流基地、芜湖空港物流园、芜湖中桩港口物流园、铜陵江北现代综合物流园

2.专业型物流园区。

依托商贸集聚区、产业园区、开发区、进境指定口岸等,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型物流园。

——快递物流园。依托机场、高铁车站、高速公路道口等,

重点在合肥、芜湖、阜阳、蚌埠、安庆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具备集中仓储、分拣处理、快速集散、统一配送、商品展示等功能的快递物流园区,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依托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园。

——粮食物流园。依托专用铁路、内河码头、粮食进境指定口岸等,重点在合肥、蚌埠、阜阳、滁州、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地建设一批具有散粮运输功能的粮食物流园,加强与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国家粮食物流通道对接,满足粮食中长距离调运需求。

——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园。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等,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具备预冷、贮藏保鲜、低温加工、低温配送、质量检测、安全追溯等服务功能的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园,满足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家电物流园。依托家电产业基地、大型生产企业和销售

企业等,重点在合肥、阜阳、滁州、芜湖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原料采购、仓储管理、运输分拨、加工包装、库存分析、退货管理等服务功能的家电物流园区。

——汽车物流园。依托整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制造集聚区和汽车整车进境指定口岸等,重点在合肥、阜阳、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具备汽车展示、质量检测、配件配送、集中仓储等功能的汽车物流园,提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物流服务。

——医药物流园。依托医药产业园、大型医药制造和销售企业、药品进境指定口岸等,重点在合肥、亳州、阜阳、芜湖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具备区域分拨、统一配送、质量检测、安全追溯等服务功能的医药物流园,构建覆盖城乡的医药配送网络体系。

——原材料物流园。依托煤炭、矿石、金属等原材料大型生产、消费企业和交易市场,重点在淮北、宿州、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仓储加工、中转配送、物流金融等功能的专业物流园区。

——其他特色物流园。依托各地产业特色和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一批图书、烟草、危化品等不同类型物流园区,满足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推进军民融合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军地物流资源,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物流保障。

专栏3:专业型物流园区

快递物流园:合肥快递产业园、合肥邮件处理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宝湾物流(华东)高端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亳州市圆通速递皖北区域现代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皖北(阜阳)快递产业园、安徽省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皖南(芜湖)快递产业园、宣城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集中区、皖西南(安庆)快递产业园

粮食物流园:合肥现代粮食物流园、蚌埠粮食物流园、阜阳粮食物流园、滁州粮食物流园、芜湖粮食物流园、安庆现代粮食物流园

农产品及冷链物流园: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中国供销(庐江)农产品物流园、中国供销(淮北)农副产品物流园、安徽亳州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冷链物流园、蚌埠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吉宝皖江国际冷链物流园、中国供销(黄山)农产品物流园

家电物流园:合肥环保型现代家电物流基地、合肥美的仓储物流园、合肥安得物流园、合肥朝阳物流园区、芜湖安得物流园

汽车物流园:江汽物流中心、奇瑞汽车物流中心、阜阳汽贸物流园、马鞍山示范园区皖江综合物流基地

医药物流园:安徽华源现代物流园、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神农谷中药电商物流城、宿州宿马园区皖北医药物流园

原材料物流园: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物流园、滁州华塑物流园、霍邱周集港物流园、裕溪口煤炭储配中心、马鞍山经开区钢晨物流园、铜陵有色铜冠物流园

其他特色物流园:新华发行集团物流园、皖新皖南物流园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园区融合共建。全省二级以上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要根据本规划,编制本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科学确定物流园区数量和规模。优先整合现有园区,加大存量资源开发利用。新建园区要注重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衔接。着力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重点围绕推动合肥都市圈提质扩容,加快合肥物流核与沿江、沿淮物流轴联动共建,培育壮大物流集群和重点园区。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联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开展物流功能分工协作。支持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合作共建等形式整合周边园区,优化功能布局和产业配置。

(二)加强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支撑保障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推进铁路无水港建设,通过调整既有铁路场站规模及功能、移地建设等方式,建设合肥、阜阳、蚌埠等一批国家一、二级铁路物流基地,强化铁路集装箱运输功能。加快港口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推动铁路引入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安庆港等主要港口,形成一批具备公铁联运、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功能的临港物流园区。以新桥国际航空港为重点,大力推动空地联运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强铁路物流基地、港口、机场和物流园区之间,以及与干线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前后一公里”衔接不畅问题。提升综合枢纽的设施设备衔接配套水平,有效减少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提高物流运作一体化水平。积极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专栏4:综合物流枢纽

重点建设合肥铁路国际内陆港、合肥港综合物流园、派河港综合物流园、新桥国际航空港、芜湖港朱家桥综合物流园、芜湖宝特铁路物流基地、马鞍山郑蒲港临港物流园、阜阳铁公水综合物流港、蚌埠铁路无水港、安庆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基地等10个综合物流枢纽。

(三)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物流园区,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提升园区在信息发布、仓配管理、追踪溯源、数据分析、信用评价等领域的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物流园区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园区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促进入驻企业、园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和有序交换。推进口岸服务型物流园区与“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无缝对接。鼓励大型物流园区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向园区延伸服务。引导物流园区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推广应用电子运单、电子仓单、电子面单等电子化单证,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鼓励园区依托互联网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提高仓储利用效率。

(四)加强园区标准化建设。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开展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为依托,完善全省物流园区标准体系,建立物流园区建设和服务规范,明确园区内部各功能区建设标准和要求,促进物流园区规范化发展。加快对园区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装载单元的标准化改造,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支持标准装载单元器具在各物流园区之间循环使用。加快中置轴汽车列车等先进车型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创新政策措施,推广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

(五)推进园区创新发展。推广公路港模式,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型、基地型和驿站型公路港。鼓励公路港开展连锁经营,积极参与组建全国公路港联盟,发展无车承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推进一单到底、港港互通。加快建设绿色园区,推广绿色低碳技术,鼓励园区采用节能环保的物流设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推进园区作业自动化、过程可视化、产品追溯化、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积极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创新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推广“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开展仓单质押、保兑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物流+金融”服务。支持物流园区与物流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推动技术、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

(六)完善园区经营管理体制和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政府规划协调、市场化运作的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和经营管理体制,指导物流园区建立规范的管理机构和公司化运营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支持国内外第三方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股权投资、加盟合作等方式建设物流园区,复制推广智慧园区管理、车货匹配信息服务、物流金融服务、信用评价等先进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园区进一步完善工商、税务、报关报检等政务服务,会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和供应链设计、贸易会展、加工配装、保税物流等增值服务功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合肥海关、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邮政管理局、省质监局等部门,加强对全省物流园区发展的指导和管理,并依据职能分工细化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规划实施,营造公平有序的物流园区发展环境。

(二)开展示范引导。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行业协会组织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工作,选择一批发展条件好、带动作用大、运营模式新的园区,作为省级示范园区加以扶持推广。积极组织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申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对于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有关部门可给予用地、资金等政策扶持。

(三)落实用地政策。将物流园区纳入所在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和建设,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新增物流仓储用地给予重点保障,符合条件的可以申报省级预留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对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物流园区运营主体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适应物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物流园区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设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以及PPP等方式,支持多式联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园区开展仓单质押、保兑仓、存货质押、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及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构建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入园企业金融需求。对于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有关部门可根据项目情况予以融资支持。

(五)加强标准及统计等基础保障。加快建立适应物流园区发展的规范、标准和统计评价体系。物流及相关行业协会应认真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和引导职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示范物流园区认定,做好物流园区相关标准研究和推广、建立实施统计制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引导推动科技创新等相关工作,促进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