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分享
搜索

三部委发文不再批复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10-29

导读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日前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建设目标,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立足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能力,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向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分类管理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转变,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向大幅提高基础支撑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转变,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向大幅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放程度转变。

规划指出,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投入多元、动态调整、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

具体有以下八项建设目标

1、布局建设若干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实验室。

2、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推动学科发展,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统筹推进学科、省部共建、企业、军民共建和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面向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领域需求,建设若干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共性关键技术的需求,建设一批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5、面向重大临床医学需求和产业化需要,建设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6、面向科技创新需求,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择优新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

7、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生态保护、资源环境、农林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地球物理、重大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择优遴选建设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面向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需求,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突破实验动物资源和模型、科研用试剂、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等一批关键技术,组织开展重要领域、区域的科学考察调查,完成一批重要志书典籍编研。

在重点任务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按照建设发展总体要求,加强统筹规划与系统布局,明确重点任务和目标,全面推进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具体有以下七大任务

1、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建设

加强机制创新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紧密衔接、互融互通的新格局。

推进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三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发展。按照各类基地功能定位和深化改革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定位,对现有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进行评估梳理,逐步按照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合理归并,优化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批复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部不再批复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严格遴选标准,严控新建规模,择优择需部署新建一批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机制创新,推动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相互衔接和紧密结合,推动设施建设。

以提升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为目标,夯实科技创新的物质和条件基础。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动物、科研试剂、计量、标准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有效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科学研究实验保障能力、野外观测研究能力,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

2、加强科学与工程研究类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明确国家实验室使命。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率先掌握能够形成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确保国家重要安全领域技术领先、安全、自主、可控。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中央关于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的要求,突出国家意志和目标导向,采取统筹规划、自上而下为主的决策方式,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整合组建,坚持高标准、高水平,体现引领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在现有试点国家实验室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组建国家研究中心,统筹学科、省部共建、企业、军民共建和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发展。统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面向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科学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以及布局薄弱与空白学科,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以解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瓶颈问题为目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地方基础研究能力,主要依托地方所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产业行业技术创新,启动现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考核和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主要依托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的企业开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新机制。建立与各类实验室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3、加强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修订新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加快研究制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运行管理办法和规则,细化明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布局组建程序、运行管理、监督要求和支持政策等,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推动组建、运行和管理全过程公开透明。着眼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优化整合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以需求为导向,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构建若干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治理结构多元、面向全球竞争的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高地、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推动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布局。依托相关医疗机构,在现有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疾病领域和区域布局建设。探索省部共建中心的建设,引导重大疾病领域的分中心建设,鼓励省级中心建设。推进医研企结合,打造各疾病领域覆盖全国的网络化、集群化协同创新网络和转化推广体系。整合临床医学资源,构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样本库等临床医学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

4、加强基础支撑

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定位于为发现自然规律、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数据等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布局。根据科技资源类型,在对现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面向科技创新需求,新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等共享服务平台,形成覆盖重点领域的科技资源支撑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加强科学数据库建设,强化科学数据的汇集、更新和深度挖掘,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服务。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

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布局。继续加强国家生态系统、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地球物理、大气本底和特殊环境等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推进联网观测研究和数据集成。在具有研究功能的部门台站基础上,根据功能定位和建设运行标准,择优遴选建设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完善观测站点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体系。

5、加强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关部门、地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科技创新需求共同新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国家科研设施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研设施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衔接,提高成果产出质量,充分发挥科研设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研究。开展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等研究,开展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行业共性技术标准、基础和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等研究,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突破基础性、公益性的国家质量基础技术瓶颈,研制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国际标准,提升我国国际互认计量测量能力,在关键领域形成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并示范应用,实现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

加强实验动物资源研发与应用。加强实验动物新品种、动物模型的研究和我国优势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实验动物、动物模型的评价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围绕人类重大疾病、新药创制等科研需求,通过基因修饰、遗传筛选和遗传培育等手段,研发相关动物模型资源。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实验动物资源培育,重点开展灵长类、小型猪、树鼩等实验动物资源研究,加快建立大型实验动物遗传修饰技术和模型分析技术体系。

加强科研用试剂研发和应用。重点围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领域需求,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一批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试剂和专用试剂,注重高端检测试剂、高纯试剂、高附加值专有试剂的研发,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完善质量体系,提升自我保障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全面推进科技资源

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深入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完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建成跨部门、多层次的网络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管理单位法人主体责任,完善开放共享的评价考核和管理制度。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为重点,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对开放效果显著的管理单位给予后补助支持。积极探索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培育一批从事仪器设施专业化管理与共享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深化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创新基地管理中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必要性评议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仪器重复购置,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益。

强化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对社会开放。健全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共享制度,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把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共享服务程度作为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开展涵盖检验检测、专家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题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地的公共服务作用。

积极推动科学数据、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共享服务。研究制定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完善科学数据的汇交机制,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推进资源共享。加强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收集、加工和保藏的标准化,改善保管条件,提高资源存储数量和管理水平,完善开放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创新活动提供支撑服务。

7、加强部门和地方的

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实现国家、部门、地方科技创新基地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家、部门、地方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基地体系架构;发挥部门和地方优势,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部门、地方科技创新基地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大力推进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共享,构建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探索国家、部门、地方联动的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管理机制,营造开放共享的社会氛围。

检校:李建荣

审核:韩士德

美编:孙超

市科工信局-张朋莲

相关园区政策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