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委关于印发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
穗工信〔2016〕1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径向市工信委反映。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9月30日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5年)
2016年9月
目录
一、发展条件与基础2
(一)创新生态环境优越………………………………2
(二)信息基础设施发达………………………………2
(三)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强……………………………3
(四)总部集聚品牌效应凸显…………………………3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4
(一)总体思路…………………………………………4
(二)发展原则…………………………………………5
(三)战略定位…………………………………………6
(四)发展目标…………………………………………7
三、产业发展导向10
(一)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10
(二)新兴信息技术服务………………………………12
(三)量子通信…………………………………………14
(四)电子商务…………………………………………15
(五)新兴金融…………………………………………16
(六)人工智能…………………………………………18
四、产业空间布局19
(一)总体设计…………………………………………19
(二)一核:示范区……………………………………24
(三)双轴:互联网双创大道、智慧产业大道………29
(四)两区:拓展区、配套区…………………………30
五、基础设施配套32
(一)打造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32
(二)建设便捷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37
(三)建设智能电力系统………………………………38
六、重点工程建设41
(一)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培育工程……………………41
(二)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工程…………………………41
(三)智慧园区建设工程………………………………42
(四)大数据应用工程…………………………………42
(五)“互联网+”建设工程……………………………43
(六)开放合作与引资引智工程………………………43
(七)网络和信息安全工程……………………………44
(八)人才互联互通工程………………………………44
七、服务平台建设45
(一)创新服务平台……………………………………45
(二)政务服务平台……………………………………45
(三)投资服务平台……………………………………46
(四)生活配套服务平台………………………………46
(五)教育培训服务平台………………………………47
(六)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47
八、开发时序48
九、体制机制保障49
(一)建设市开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49
(二)成立集聚区发展集团……………………………49
(三)设立琶洲创业投资基金…………………………50
(四)组建互联网创新联盟及行业商会………………50
(五)打造国际性互联网品牌论坛……………………50
(六)构建灵活高效的产业引培与服务机制…………51
(七)建设广州市知识产权分中心……………………51
前言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围绕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建设,重点将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西区组成的“黄金三角区”打造成为广州创新核心区。其中,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作为琶洲西区的产业核心和示范区,将借助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发展,加快产业价值链资源优化与整合,建设形成以互联网经济为龙头的创新产业集群,成为广州价值创新引领区。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简称集聚区)规划范围以互联网+总部示范区(简称示范区,13.89公顷)为核心,带动互联网总部拓展区(简称拓展区,占地面积10.21公顷)、互联网产业综合配套区(简称配套区,占地面积10.4公顷)形成发展合力,辐射带动琶洲西区(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建设紧凑新型CBD。
本规划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市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集聚区总体规划布局的意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穗府[2016]6号)、《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控规优化》等编制。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
一、发展条件与基础
集聚区位于广州市科技创新走廊与重点城市功能板块、创新板块和重大交通枢纽中心,毗邻城市新中轴线和珠江交汇处,紧邻广交会展馆,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隔江相望,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周边金融、人才、科研要素集聚,占据各类产业要素交互的关键通道,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等“互联网+”创新的最佳战略平台,将成为广州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节点,以及广州打造“三中心一体系”(即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点支撑平台。
(一)创新生态环境优越
广州是华南地区教育和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聚集了广东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全市已拥有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超过57家,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4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广州对创新人才有较强吸引力,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大学毕业生到广州就业、创业。琶洲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南校区、天河五山高校群落的中间,城区房价合理,生态环境好,综合生活成本较低,目前随着琶洲的规划进一步落实,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才进入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互动娱乐及多个互联网+应用行业。
(二)信息基础设施发达
广州作为中国三大国际通信和互联网枢纽之一,国际出口带宽已经超过2000G,目前国际电路可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通达全球的网络架构,是全国最大的国际出口带宽。目前,广州已铺设光纤总长度超过850万纤芯公里,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4%,已建成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点17万个,TD-LTE基站9050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公共区域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完善的信息网络设施基础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承载能力。
(三)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强
广州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广州互联网行业产值为2170亿元,同比增长35.6%,互联网内容服务、互动娱乐等领域处全国领先优势,网易、唯品会、欢聚时代、百田、多益、摩拉、久邦、云游控股等8家企业入围全国互联网百强。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活跃,2015年,广州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5万亿元,增长15%,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口67.5亿元,增长3.7倍,位居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前列。据2015年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新生态新网商新价值2015年网商发展研究报告》,广州市位列2015年网商创业活跃度地区排行榜第一名。
(四)总部集聚品牌效应凸显
集聚区作为广州市重点打造的创新产业功能区,目前已成功吸引了12家实力雄厚的国内外互联网龙头企业在集聚区进驻,且入驻企业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未来将成为电子商务、互联网及新媒体、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标杆。目前,示范区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产业总部集聚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集聚区发展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硬件建设方面,琶洲的交通枢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与金融城、珠江新城CBD等其他黄金三角区节点的直达交通便捷度有待提高;二是需要打通与大学城、生物岛、中新知识城等创新板块的衔接,体现互联网经济特色集聚区的带动性;三是琶洲内部的道路规划与交通设置需要超前合理布局优化,提升路网的流畅性和通达性。在企业引培方面,在目前进驻集聚区企业仍以本土企业为主,缺乏国外知名品牌及国内外领先的互联网科技研发、检测、实验平台进驻。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与互联网产业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重点体现在总部企业自建总部办公用房补贴、人才公寓、项目建成前的办公租房补贴、高管个税补贴、外来人才落户、购房购车等扶持政策体系尚未建立。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优势,依托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技术端、应用端双向发力,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在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科技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本土互联网产业体系领先全球的发展格局,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服务平台,提升集聚区的总部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智慧服务功能,成为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典范,逐步形成全国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品牌。加速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协同发展,构建“黄金三角区”,共同打造广州创新核心区,成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扶持。
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互联网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园区未来产业选择。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为集聚区创新企业入驻、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2.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强化规划引领,综合考虑自身与周边创新创业资源分布特点,对集聚区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社会管理、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与周边地区形成联动发展的局面。发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协同、运转高效的互联网产业基地协力推进体系。
3.机制创新,示范引领。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积极推进集聚区运营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人才制度等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鼓励区内企业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运营、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致力于将创新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集聚区规划、建设和发展全过程,以此带动引领全市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与发展水平提升,为实现国际化创新创业发展提供示范。
4.高端集聚,品牌辐射。
坚持扩大开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大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创新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前沿科学技术、高层次领军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入驻,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若干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兴业态,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创新创业集聚地,形成品牌辐射效应。
(三)战略定位
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理念,融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特点和智慧城市建设思路,通过产业集聚和发展模式创新,将集聚区打造成广州新经济重要引擎、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先行区、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
——广州新经济重要引擎。持续关注世界产业与技术变革,布局前沿方向,加快推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探索出一条以信息经济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新路径,使集聚区成为广州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广州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先行区。围绕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要求,主动对接融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建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力争在创新创业方面先于广州其他地区,成为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先行区。
——国家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集聚区互联网总部集聚优势,带动形成“互联网+”创新氛围,完善“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服务功能,培育众多全国首创的引领世界潮流的“互联网+”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成为国家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
——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优选地。借助集聚区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互联网总部优势,构建开放活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国内外互联网创新人才、创投资本、互联网产业政策、云服务机构、“互联网+”创新文化等各类互联网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融入国际互联网产业生态网络并成为重要节点平台。
(四)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集聚区作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节点、广州“黄金三角区”的科技引擎地位,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融合发展、探索构筑“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底,建设成为互联网领军企业总部云集、互联网产业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环境优越的琶洲新型CBD核心区,带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智慧城市创新建设,成为引领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营收超千亿的互联网创新产业。
表2-1琶洲互联网+总部示范区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导向
围绕建设目标,加快培育发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总部经济,积极在前沿、新兴技术领域优先布局,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量子通信、电子商务、新兴金融、人工智能六大产业。
表3-1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重点
(一)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
到2025年,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效益好的互联网服务与新媒体企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应用于城市建设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互联网+媒体”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丰富的新媒体产业体系。
——互联网综合服务。加快数据的共享与开放进程,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内容发展。研发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个性化与本地化内容服务,提供各类互联网增值服务及网络广告服务;构建安全的移动应用环境,建设统一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建设移动网络、应用平台、运营服务与内容提供一体化的应用环境体系,确保云与端的健康发展。
——互动娱乐。坚持内容原创和科技应用并重,推动计算机CG技术、复制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影视创作、动漫游戏、演艺娱乐设计、制作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网络影视、3D动漫、网络动漫、电子竞技游戏、电视游戏、VR游戏、演艺娱乐等业态。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发具有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特色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特色演艺等产品。加强互动娱乐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研发推广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产品和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增值服务。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增强互动娱乐平台内容的特色化、分众化、交互化和实效化,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参与度和体验度。
——移动新媒体。积极引进特色自媒体、地方媒体、企业新媒体、政务新媒体等各类新媒体企业入驻,支持移动新媒体企业根据用户需求加快开发个性化订阅内容、在线直播内容、互动视频等产品。支持更多具有专业背景与能力的媒体人创办自媒体,鼓励自媒体人利用社会化媒体、移动平台等传播媒介扩大自身内容与产品的传播水平与效果。鼓励移动新媒体企业加强与服务类客户端的合作,强化服务属性,探索向服务媒体转型。
——数字出版。大力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支持传统报业与新闻出版企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验、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由经营内容信息向经营用户转变。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开展出版物智能选题、协同编辑、个性化定制等试点,推动出版管理过程的数据化。加快拓展数字出版服务领域,鼓励开发基于场景和网络社区的新型信息和知识服务产品。
——线上会展。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搭建若干具有影响的网络会展平台,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展览业态。引进和培育一批网上展会服务商,支持展会服务商为网上会展平台提供网站设计、网站运营、数据挖掘、会展管理等服务。支持企业积极与国内外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举办高新技术、家居、汽车、服装等专业化的网络虚拟展览会,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充满活力的会展经济体系。
(二)新兴信息技术服务
到2025年,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本形成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兴信息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数据服务。加快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大力培育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为周边地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云计算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中小企业云服务,通过云计算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性价比高的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管理经营等各环节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云服务,加快推动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健康云服务与自主管理技术、健康数据隐私保护与知识共享技术等技术突破发展,运用先进、前沿技术提供远程诊断会诊、远程监护系统,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康复诊疗等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及地理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等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系统,培育壮大一批位置应用系统提供商、位置运营服务商。以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需求为引导,重点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在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弱势群体关爱、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多元化应用。加快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地图导航、数字营销、网上地图、数字街区等,提升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发展地理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以地图为媒介的动漫、游戏、科普、教育等新型文化产品,培育大众地理信息消费市场。
——物联网信息服务。加快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积极研发物联网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M2M应用平台,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应用软件和专业化服务,以及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培育一批具有领先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增强在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高端软件服务。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软件服务,支持企业加快开发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动电视机顶盒等智能终端数据通讯、商业管理、多媒体播放、智能感应、智能家居等各类软件。积极开发以移动终端为对象、以用户应用为核心的行业应用软件,拓展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研发业务。大力发展开源社区,完善开源软件库、项目托管、代码分享、翻译等功能,促进软件产品开源。鼓励互联网企业借助开源软件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
(三)量子通信
到2025年,成功引进若干拥有量子通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并培育形成以行业应用为主导,量子通信技术创新孵化为基础的量子通信产业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量子通信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重点引进量子通信骨干企业,对量子集控站技术、单光子通信,量子密钥分发等方面核心技术项目产业化,并提供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通信网络、量子保密通信等方面产品研发设计服务。
——行业信息安全服务。基于行业需求及量子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广,重点引进公共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安全、国防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服务商,搭建信息安全云服务平台,配套引进开发数据传输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计算机安全及云安全等领域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及量子通信网络运营与维护服务商。
(四)电子商务
到2025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9000亿元左右,集聚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建成亚太地区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子商务总部集聚区。
——行业电子商务。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类、化妆品类、母婴类、医药类等行业电子商务企业在琶洲集聚发展。鼓励广州本土行业龙头企业在琶洲设立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现有社区网络企业结合用户数量规模及社交氛围的活跃程度,探索发展服装、食品、游戏周边、数码电子等类型的垂直电子商务。发挥琶洲的会展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消费品、大宗商品行业性电商平台建设。
——跨境电子商务。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示范企业,支持现有电商平台和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功能。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建设进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跨境电商体验店,形成线上线下跨境购物渠道的相互补充。引进和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提供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引导传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移动电子商务业务,支持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管理、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商业智能等商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比重。支持区内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强强联合,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公共事业、交通、物流、旅游服务、企业管理、环保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丰富产品体系。
——电商配套服务。大力发展面向传统企业的电商软件开发、网店建设、拍照美化、营销推广和代运营等电商配套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为区内电商企业提供运输、仓储、配送以及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优化、信息追溯等服务。鼓励行业电商平台建立电商产品价格指数,指导商户合理规划和调整商品结构及价格,支持行业电商平台为网商提供运营资金流、销售库存、最优解决方案等电商增值服务。
(五)新兴金融
到2025年,集聚一批实力雄厚的新兴金融龙头企业,建成若干个品牌卓越的新兴金融服务平台,新兴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区域构建建立起完善的新兴金融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兴金融服务中心。
——互联网支付。大力引进、孵化和培育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开展在线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
——互联网保险。引进和培育第三方互联网保险机构,建立网上保险超市,围绕电商、外贸等企业垂直交易、风险评估、理财协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险综合服务。
——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大力引进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服务机构平台进驻,积极引进PE、VC、天使资金等投资机构,鼓励PE、VC、天使资金等投资机构采用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等模式发起成立互联网经济创业投资基金,助推互联网产业发展。
——新兴金融服务。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连等信息技术,引进为金融机构提供资讯、评级、评估、征信、咨询等专业服务的机构,重点引进风控管理、财富管理及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构。积极对接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信托、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为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的中后台服务。
——区块链。引进和培育从事分布式区块链研发、场景应用、计算机系统集成、数据处理等业务的企业入驻,支持区内企业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布局金融交易清算相关区块链技术,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速区内企业金融资本清算与结算,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私密性。
(六)人工智能
到2025年,智能硬件、生物识别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智能硬件领域、生物识别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虚拟(增强)现实领域、深度学习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智能硬件开发。支持和引导区内互联网企业与医疗健康、汽车、传统家居等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面向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音响、智能车载、智慧健康等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鼓励互联网企业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分析,大力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加快智能汽车领域的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支持区内互联网企业建设智慧生活运营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协议标准、云服务,为用户提供集生活、社交和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生物识别。大力引进从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研发与软件开发的企业入驻。支持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互相结合,形成多重生物识别技术,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大力推动生物识别在智能手机、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应用。
——虚拟(增强)现实。加快推动媒体实验室、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等设施建设,支持区内企业在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和显示技术、智能化语音虚拟现实建模、新型交互设备的研制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动移动VR一体机,VR定制眼镜盒等产品发展。充分发挥虚拟现实(VR)提供高水平沉浸感的优势,加强虚拟现实(VR)技术在在动漫游戏、文化传媒、教育、旅游、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利用增强现实(AR)在现实中叠加虚拟内容体验的特征,加强增强现实(AR)技术在物流、工程、及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应用。
——深度学习。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研究,致力于推动深度学习在在计算机视觉,语音分析、医疗健康、工业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
四、产业空间布局
(一)总体设计
立足高端集聚,创新引领的发展原则,结合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战略定位、功能需求及发展目标,打造形成“一核双轴两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吸引海内外龙头企业总部、高端人才与科研机构及系列高端服务要素在区内形成高效集聚,与琶洲西区形成连片发展,共同营造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完善开放的“互联网+”创新产业生态。
“一核”--以示范区为核心。充分发挥腾讯、阿里等电子商务及互联网产业龙头企业总部高度集聚效应,以电子商务、新兴金融、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总部为引擎,快速打造成为区域性互联网产业创新创业重要枢纽及国家级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双轴”--互联网创新产城融合发展轴,包括互联网双创大道与智慧产业大道。承接示范区总部经济辐射,充分体现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人文生态与城市的互动融合,以琶洲大街为主要载体,形成集人才生活服务、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于一体的互联网双创大道,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及企业专属的发展大道。以琶洲南大街为主要载体,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智慧产业大道,延伸集聚区互联网产业功能,构筑开放式“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两区”--产业拓展区及配套区。充分体现产城融合的理念,从城市服务功能与产业服务功能两个维度对集聚区形成有力支撑。拓展区重点承接集聚区的拓展产业核心功能,承接集聚区在信息服务、软件设计、文化创意领域的核心配套产业。配套区重点围绕集聚区的人才需求,发展智慧生活服务、商业配套服务、创新创业服务领域的各类现代服务业。
带动琶洲西区连片发展。以示范区为核心,延伸“互联网+”智慧产业链条,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服务业的发展,整体带动琶洲西区形成“互联网+”智慧产城融合体系。整合周边移动、广钢等总部地块,带动形成大数据与通信基础配套区及智慧产业拓展区;与周边以琶醍啤酒文化艺术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休闲配套区形成联动发展,整体打造标志性琶洲特色文化休闲品牌街区;带动提升周边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整体打造高品质智慧社区。
图4-1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空间结构图(略)
表4-1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空间结构一览表
(二)一核:示范区
规划范围:示范区位于华南快速以西、阅江路以南、琶洲大道东以北、海州路以东,占地面积13.89公顷。
功能定位:“互联网+”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区。
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国内外标杆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产业、电商、人工智能、新兴金融等“互联网+”创新领域的企业总部,建设总部基地与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创新展示、产权交易等核心服务于一体总部综合体。预计建成办公总面积116.3万平方米,其中每个总部企业自建楼宇自用办公面积不得低于总楼宇面积70%。预计规划期末实现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带动琶洲西区企业主营收入突破5000亿,新增就业人口3.3万人,带动琶洲西区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
1.产业准入导向
进驻示范区(含拓展区)企业必须符合两方面条件:一是产业类型符合集聚区产业发展方向;二是根据产业特性在投入产出规模、税收贡献、研发投入、成长前景等方面符合引进标准门槛(孵化型企业及总部企业旗下中小企业不适用该引进标准门槛)。
表4-2产业准入正面清单
(三)双轴:互联网双创大道、智慧产业大道
1.互联网双创大道
空间载体:琶洲大街。
功能定位:以双创孵化为特色,集“创、展、游、娱、购”于一体的地标式新型CBD大道。
发展指引:体现分享经济与“四众”文化(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有机组合布局SOHO人才公寓、众创空间、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等多功能平台、“线下体验+网店直营”体验店、“线下体验+线上众筹”创意体验厅等“互联网+”新业态门店、创意休闲地下广场等特色功能空间,打造各类地标式半开放总部大楼,形成开放灵活、尺度宜人、社交活跃、地标鲜明的特色街区,最终将琶洲大街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双创大道。
2.智慧产业大道
空间载体:琶洲南大街。
功能定位:以各类智慧产业服务为特色的智慧产业总部大道。
发展指引:重点塑造智慧产业大道形象,以软件技术开发、大数据信息服务、北斗卫星导航与地理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文化传媒推广等各类智慧产业总部为主要载体,引导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数据信息服务中心、高端峰会论坛平台等核心功能载体,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形成线上线下交互式智慧建筑群。
(四)两区:拓展区、配套区
1.拓展区
规划范围:磨碟沙路以东,海州路以西,双塔路以南,新港东路以北,占地面积10.21公顷。
发展指引:重点承接集聚区总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产业延伸,通过积极引进和培育在高端软件设计、物联网、卫星应用、VR、AR等智慧产业核心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总部和创新团队,形成智慧产业总部集聚效应;引导企业总部建设区域性智慧服务平台,围绕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技术及文化品牌推广构建智慧城市现代服务体系。
表4-3拓展区产业功能延伸一览表
2.配套区
规划范围:江海大道以东,琶洲北大街以南,双塔路以北,海洲路以西地块,占地面积10.4公顷。
发展指引:重点提供商业娱乐、酒店商务、人才公寓、众创孵化等配套服务。建设新型商业服务综合体,智能创意文化展馆、高端酒店会所等文化休闲与商务配套设施,高规格打造创意城心花园等公共休闲空间,个性化打造新型众创空间及新业态体验街区,满足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人才公寓、商业服务配套、生活配套需求等综合性配套服务需求。
(1)人才公寓
主要采取租赁补贴的方式,整合琶洲周边及地铁沿线范围内三旧改造社区资源建设互联网产业园区人才公寓,优先将集聚区企业产业创新人才住房纳入人才公寓供应计划。集聚区全面建成并正式运营5年内,面向集聚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不少于1500套人才公寓房,供海外人才、在站博士后和短期来穗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初中级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人员租用。
配套指标:新建人才公寓不少于1000套,海珠区负责团租人才公寓不少于500套。
(2)商业服务
根据全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互联网产业布局要求,结合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整体打造以中高端商业综合体为节点、集高端商务酒店、特色餐饮、文化休闲、购物娱乐、品牌展示、创意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商业圈,为互联网人才提供舒适、宽松的生活及工作氛围。重点打造以电商产品、新技术产品展示体验为特色的娱乐体验街区、以文化休闲及创意设计为主题的创意休闲街区。
配套指标: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1-2个,引进中高档品牌酒店3-4家(其中高端品牌酒店1-2家),打造特色餐饮广场2-3个,打造特色文化休闲街区3-5条。
(3)公共服务
基于互联网人才安居需求与产业公共服务需求,建设高品质的人才智慧社区,提供智慧物业管理服务,推进健康医疗机构、社区图书馆、托儿所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以“一站式”人才服务、企业服务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中心,建立面向互联网企业的智能展示会议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智能会议系统服务及智能展示厅等服务功能。
配套指标:配套区及周边居住区范围内配套片区级健康服务中心2-3个(含体检中心、理疗中心、社区医院);文化服务中心(含图书馆、科技展览馆等文化场所))1个;托儿所6-8个(整合周边配套设置);政务服务中心1个;展示会议服务中心1个。
五、基础设施配套
(一)打造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一是构建光纤到用户的千兆宽带网。采用单模光纤敷设,通过骨干通信管道将集聚区所有楼宇及室外重点区域实现光纤网络互联,实现光纤到用户的接入方式。二是超前布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IPv6网络、4G+5G网络和高速WLAN,率先实现5G技术商用。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大幅提高城域网带宽和出口速率,2020年实现全区5G网络商用。三是搭建跨区通信服务平台。依托大容量光纤通道,与广州大学城超算中心等异地数据中心共同搭建数据中心、信息安全检测与备灾中心等通信服务平台,为进驻企业提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服务和管理以及电子认证、入侵监测、审计监管、安全运维及异地容灾、数据存储等数据灾备服务。四是率先实现地下综合管廊服务全覆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率先全市实现通信、电力、排水、热力、燃气、广电等市政管线集中铺设。五是依托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共享全市覆盖的政府应急安保指挥通信服务。依托现有宏基站,结合4G信号合路技术,共享“一呼百应、一按即通”的政府级应急安保指挥通信服务。
具体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1)LTE室外无线基站:根据无线基站覆盖半径(192m)及最小站距(288m)计算,规划预测集聚区内需建设LTE室外宏基站5个,室外无线基站30个。
(2)无线室内WLAN全覆盖:无线室内WLAN覆盖规划面积按116.3万㎡考虑,按每个AP覆盖半径为20米测算,预计集聚区内需规划建设933个AP点。
表5-1规划区域内室内WLAN规划(略)
(3)宽带配套:采用FTTO(光纤到办公室)的宽带接入技术,广泛应用10GEPON和XGPON宽带技术,实现大容量、大带宽、高速上网,预计建成后各企业总部带宽达10Gbps。
(4)管廊服务:规划琶洲西区整体建设通信管道14.9896公里,折合为225.2696管孔公里;新建地下综合管廊米23900米,其中,干线综合管廊6105米,支线综合管廊17795米。
(5)固话通信容量:按规划1门/100平方米办公面积计算,集聚区内规划固话通信容量1.1万门。
(6)800兆数字集群应急通信网:根据800兆数字集群TETRA室外宏基站中心城区覆盖半径(1.8km)及最小站距(2.2km)计算,规划配套1个宏基站、3个直放站。
(7)基础通信平台:全部采取光缆与国家各大互联网、各大ISP/ICP等实现互联、互通、互访,为企业提供高定制化的通信服务。高标准提供良好的机房环境、网络环境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维护。
图5-1琶洲西区电信工程规划图(略)
(二)建设便捷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
整体构建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复合型快速廊。大力推进集聚区对外公共交通建设,加快过江通道、推进18、19号线地铁沿线建设,设置直达香港的琶洲码头,强化琶洲与空港、海港、铁路港等市内各大交通枢纽的直接衔接,规划期内构建成“穗港澳1小时经济圈”,即10分钟可达广州东站、广州南站,25分钟达白云机场,30分钟直达南沙自贸区,60分钟直达港澳,重点完善与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思科创新中心、大学城、中新知识城等重点创新板块片区的点对点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区内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有轨电车(LRT)琶洲西区环线建设,开辟24小时区域循环交通系统,实现公交站点与线路布局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综合考虑地铁、公交、出租车的公共服务站点建设,满足未来上下班高峰及广交会高峰时刻叠加的交通需求,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打造绿色智能立体停车系统,引导建设云停车服务系统及充电桩系统。
具体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公共交通服务:设置机场候机点1个。
(2)轨道交通建设:设置18、19号线站点及LRT环线站点不少于3个。
(3)停车设施建设:集聚区规划建设停车位5503个,充电桩配比不低于停车位总量10%。
(4)码头设置:琶洲范围内设置衔接市区客运码头节点及直通港澳的码头1个。
(三)建设智能电力系统
规划根据《广州市城市高压电网规划》,结合区域用电需求预测,在琶洲西区范围内规划4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设智能电力服务系统,引进智能电力平台企业,对集聚区电网实施实时监控、电路应急维护、电力节能管理及系列增值服务,确保99.99%以上持续供电率。
图5-3琶洲西区轨道交通规划图(略)
图5-4琶洲西区电力工程规划图(略)
六、重点工程建设
(一)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培育工程
构筑全市互联的信息服务平台网。联合市级平台共同打造互联互通交换平台、三网融合中心、安全管控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城市信息应急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带动“最后一公里接入技术、量子通信、多层交换”等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促进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示范应用,推进卫星导航、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以及高端软件和网络增值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以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培育示范城市为契机,在电子政务、行业应用、公众服务方面深化特色应用。
(二)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工程
打造琶洲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开展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的“琶洲论坛”、“琶洲创客大赛”、“琶洲IT众创汇”等创业品牌活动,吸引阿里、腾讯等总部企业参与或主导,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巅峰大赛等高层次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科技创业媒体,不断提高琶洲创新创业品牌。面向互联网技术创客打造开发者平台。以开发工具平台、创客电商超市、众创论坛为核心组成,由开发工具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及人才提供智能硬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领域的自助开发工具;打造创客电商超市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服务链,提供涵盖科创融资贷款、设备采购租赁、企业咨询等一篮子服务;打造琶洲众创论坛为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企业高管、互联网开发者共同探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技术及应用提供的良好平台。
(三)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园区。充分开发和利用广州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在集聚区全面实现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环保、智慧医疗,为集聚区衣食住行及安全提供“智慧管家”。如为个人、车辆、必要物品配戴RFID“身份证”,实现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通和高效管理;对区内电梯、车库、路灯、摄像头、沙井盖、垃圾桶等配戴RFID“身份证”,实现智能化物业管理,提升集聚区管理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把集聚区建设成为“万物互联”的智慧园区。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绿色园区。在集聚区设计和技术应用上全面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主动融合屋顶、广场等不同下垫面雨水收集技术,以及雨水花园、浅草沟等多种海绵技术。
(四)大数据应用工程
打造全国电子商务指数发布平台。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以广州市电子商务发展为试点,重点打造跨境电商及行业电商两大细分领域权威指数发布,提升广州电子商务在行业标准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争取成为广东及全国范围内电子商务行业风向标,逐步扩大平台服务范围,最终打造全国电子商务指数发布平台。建设集聚区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联合广州工业大数据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南方物流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及广州数据交易平台、广州超算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整合各类数据挖掘应用服务商及高校科研机构,围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智慧城市服务、新兴金融、电商物流等行业服务领域构建分析决策、系统及产品开发等领域的高端数据应用服务。
(五)“互联网+”建设工程
打造“互联网+城市创新社区”。鼓励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依托电商体验店、文化创意广场等商业与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琶洲特色创意休闲新空间。举办“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体验、娱乐、旅游和观光等活动。探索“互联网+广交会”线上线下会展互动机制。依托广交会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汇集大批优质的供应商,与广交会共享数据资源共享,帮助中小企业、品牌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在广交会这一世界级的舞台上推动优质产品和供应商走向世界。
(六)开放合作与引资引智工程
探索建立协同开发、共建共享的全球协同机制。鼓励入园企业与国际行业标杆企业合作,以投资入股或合作等方式,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到集聚区。大力支持集聚区企业和创新创业者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实施精准招商,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强化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招商,通过举办专业高端行业交流项目,重点吸引全球领先互联网服务企业、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信息服务业上市企业等招商目标。在互联网创新项目研究方面建立合作共享机制。鼓励互联网总部与高校联合创建研究中心,推动各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七)网络和信息安全工程
成立集聚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引进相关网络信息安全企业,提供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与大数据安全评估服务。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方案,对网络瘫痪、信息大规模泄露等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做出迅速有效反映。实施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建立互联网企业数据资源资产化和利用授信机制,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
(八)人才互联互通工程
优先推进连接集聚区与大学城及市区内各大高校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协调设计联通各大高校的多条快速公交线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为高校人才到集聚区进行实习、培训、交流、创业等活动提供便捷交通条件。建立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资源形成人才供需信息库及知识共享社区,形成浓厚的人才交流与知识共享氛围。建立高校柔性人才聘用与创新创业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到企业任职、兼职或创业,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集聚区快速实现产业化。
七、服务平台建设
(一)创新服务平台
以创新服务平台与集聚区主体建设同步为原则,以集聚区互联网产业特点为导向,建立集交流展示、协同创新、公共技术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平台,成为集聚区对外的创新品牌窗口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一是建设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示范平台,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示范展示和人才交流培训宣传等功能;二是建设协同开发平台,包括协同开发平台、培训中心及协同开发软件产品用户组协会,与专业公司一同负责产品市场推广、支持服务。三是建设新技术和新产品综合测试平台,提供开放实验室与测试数据共享。
(二)政务服务平台
政务服务平台由广州市和海珠区共同联合建设,由海珠区政务办进行正常的运行和管理。一是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突出市区联动,以“一企一张图”形式全程跟踪进驻企业在注册登记、建设工程、社会民生和通关贸易等行政审批服务及工商税务等各项行政业务办理需求。以“一口受理,一窗出件”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二是打造O2O线上线下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配备“琶洲政务厅”微信服务群、网上运营中心、资料服务中心、政务大数据中心,使用跨部门联合审批系统、智能多媒体系统、宣传展示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交通指引、楼宇经济、企业服务“一网打尽”。三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站。提供人才落户、奖补政策申请、创业就业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三)投资服务平台
一是支持建立琶洲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等,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区内互联网领军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子基金。二是实施系列企业补助。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等有关专项资金中,按规定对入驻孵化器企业给予一定的房租减免优惠及贷款贴息,对企业购买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提供一定补贴,减轻企业创业压力。三是拓宽企业社会融资渠道。健全信用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集聚区创新创业与产业化发展。四是提升集聚区营商投资环境。探索在集聚区建立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结汇政策。五是建立创新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加强对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和用户方的双向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四)生活配套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集中打造建设智能化人才公寓建设,做好银行、24小时便利店、咖啡厅等社区商业配套。二是建设教育服务平台。探索总部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在集聚区内开办托儿所、幼儿园等幼儿教育设施的路径模式,满足集聚区工作人员子女入学需求。三是建设特色健康服务平台。探索建设高端医疗保健中心,针对办公白领日常职业作息习惯,引进保健推拿、门诊治疗、健康检查、心理咨询等业务,附设健身房和商务茶座,创造舒适放松的医疗保健环境。
(五)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互联网技术网络教育平台。针对集聚区重点发展产业及进驻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网络课程教学培训,具体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体,建立教育培训互联网平台,核心功能包括网络教育培训、远程教学、产品资源网络交易等。二是联合建设虚拟大学。利用周边教育资源密集优势,创新办学模式,探索联合建设虚拟大学,打造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加大与专业性教育机构的合作,整合线下院校教学资源,打造“网络教师”直播团,构建面向产业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线上教育服务体系。三是建设素质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入职培训、素质拓展、员工心理辅导等日常教育培训活动需求,提供专业教育与培训资源。
(六)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
一是打造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平台。立足广东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有利条件,依托阿里、粤传媒、环球市场等电商功能性龙头企业,重点集聚品牌电商、代运营、第三方平台、电商培训、信息软件、物联网等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进一步拓展电商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海内外市场拓展、高技术交易及投融资对接等领域的应用服务。二是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集聚一批实力雄厚的互联网金融标杆企业,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云计算标准接口服务、大数据集中处理标准化服务、金融后台集成服务、金融上下游资源垂直搜索引擎等标准化技术服务及产品,为国际金融城提供金融技术后台服务支撑。
八、开发时序
规划期内,按照示范带动、逐步拓展、循序渐进的步骤,分三步推进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开发建设。
表8-1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开发时序表
九、体制机制保障
(一)建设市开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
成立市推进三个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不定期研究决策工作推进的重大体制机制和投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土地储备和项目规划出让、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工程管理、属地管理和运营服务、重点项目协调、政务服务等专责小组,分别由市国土规划委、市住建委、海珠区政府、市发改委、市政务办等牵头组织。针对重点标杆企业、重点平台建设设立联络专员,专人负责专项统筹,对企业项目建设中涉及的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性难题进行及时解决。
(二)成立集聚区发展集团
组建集聚区发展集团,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为重大项目落户琶洲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集聚区发展集团积极开展产业投资、区内发展、科技金融、产业促进服务及创新创业配套服务等业务,并探索“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并购、琶洲整合”的新模式,努力打造为新型产业地产营运商、面向未来高科技产业整合商和科技金融集成服务商。
(三)设立琶洲创业投资基金
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参股,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等,探索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对集聚区内产业及创新创业发展的投入,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区内互联网领军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琶洲创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集聚区内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支持创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激励机制和运营方式,投资孵化企业,构建以互联网为核心,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生态链。
(四)组建互联网创新联盟及行业商会
支持区内企业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并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组建互联网创新联盟及行业商会。鼓励联盟及商会组织成员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接搭建区内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智能硬件产品、投资孵化创业企业、构建专利池和创制标准、开展行业交流、区域创新合作和互联网产业研究等工作。积极参与集聚区规划、政策研究,对集聚区建设、公共服务、总部营运、融资、市场准入等问题,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五)打造国际性互联网品牌论坛
打造“琶洲论坛”,围绕着电子商务、“互联网+”、卫星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主题,策划和筹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和产业论坛、行业展会等系列专业交流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人才共同参与。组建专业的论坛组织及品牌推广运营团队,打造琶洲论坛科创媒体平台,并负责争取国内外知名会议论坛在琶洲互联网集聚区举办。
(六)构建灵活高效的产业引培与服务机制
构建灵活的产业引培机制。研究制定集聚区龙头企业激励政策。对企业急需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及高管人才,根据企业对当地的贡献情况给予一定的人才奖补指标,以高管人才奖励、骨干引进奖励、用车补贴、项目研发补贴等形式,支持互联网产业人才落户广州。对企业“二次招商”,成功引进符合集聚区产业目录及门槛要求的总部企业,以资金奖励、人才奖补等形式予以奖励。
形成全面高效的产业与人才引培服务机制。依托广州市全球招商驻点,设立国际网络化招商引资平台,并提供全方位企业引进服务。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提供住房保障服务、子女就学服务、配偶就业服务、居留落户服务、人事代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工商登记服务、税收办理服务、资金支持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对企业主导组建产业联盟及各类符合集聚区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奖补。
(七)建设广州市知识产权分中心
在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积极筹建广州知识产权交易琶洲分中心,重点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流转交易难和处置变现难的问题,促进科技与金融、产业的有效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