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青阳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青阳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0月20日
青阳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根据《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池政办〔2016〕71号)和《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实现我县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围绕大局,团结协作、务实创新,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和人才支撑。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实施,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不断丰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类“双创”活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双创”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015年我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5.4%,超额实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城镇新居民、贫困偏远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科普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科普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投入相对不足,科普资源相对缺乏,全社会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激励机制还有待提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抢抓“三区一带”建设机遇,扎实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精准发力、全面跨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力争我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公民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显著提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突出工作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广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防灾减灾等知识和观念,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创业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创客文化,推动创新成果、创意项目切实转化为创业实践活动。尊重知识、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基本形成。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的意识和水平不断增强,农民、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快速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科普信息化服务加快发展,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益性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专项检查机制、协调推进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以及科普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各方面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社会化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措施: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考试制度。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完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参加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英才计划”等工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进教材,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广泛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红领巾科技小社团、“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应急、身心健康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择优参加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高校科学营、安徽省中学生气象科技论文竞赛、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发明大赛等活动。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模式,推动实现科技教育活动在所有中小学的全覆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技辅导、心理辅导、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开展各类科技类亲子体验活动,搭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平台,提高家长特别是母亲的科学素质。
分工:
由县教育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科协、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旅游局、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等,贯彻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村文明等知识和观念。
——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业服务现代化。
——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农村妇女、农村留守人群的科学素质。
措施: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教育。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专家和导师辅导、举办农村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回乡、大学生村官留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新创业。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大篷车乡村巡展、健康、环保、水利池州行、科普之春、科技小分队“进百村送科技、入千户解难题”等各类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科学素质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庄。
——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之中,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示范作用,支持基层农技协、农村科普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的培养与建设。发挥全国及安徽省科普示范县(市、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美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大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农村科技e站,大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新农民微视频展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发挥科普中国、科普安徽、科普池州、农村科技网络书屋等平台的作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素质。
——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实施科普精准扶贫,推动智力扶贫工程,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支持力度,强化贫困地区基层科技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包村联户”扶贫服务。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瞄准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等工作。重点加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科普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开展科普重点帮扶。大力开展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组织参加“徽姑娘”技能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创业技能和科学素质。
分工:
由县农委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科协、县教育局、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措施: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研究科普专业职称评价体系建设。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学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人才培训基地对接产业集聚基地”的思路,建设一批公共职业训练基地。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创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提高城镇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避免由于培训不到位导致的安全事故。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行业企业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参加池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池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和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争创一批市级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家政培训、城乡妇女岗位建功评选等活动。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社区科普大学、妇女之家等作用,加强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心理疏导、防灾减灾等内容的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和科学生活能力,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大国工匠”“最美青工”和智慧蓝领、巾帼建功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尖的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释放职工创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分工:
由县人社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县安监局、县教育局、县科协、县经信委、县民政局、县卫计委、县文广电新局、县市场监管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的教育,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开展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等前沿科技知识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培训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措施:
——加强规划,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认真贯彻落实《2014-2017年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规划时,突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重点加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的教育培训。
——创新学习渠道和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和班次,引导、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安徽干部网络学院、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等网络平台强化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等培训手段,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在干部培训教材建设中强化新科技内容的编写和使用。
——在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考察、年度考核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制订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
——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等各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活动。做好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培训等工作,开发系列指导手册,打造网络交流平台。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参与科普活动。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着力提升广大基层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增加科技宣传版面和时段,用好用活新媒体工具,推广发布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大力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围绕科技创新主题,选树一批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先进典型。
分工: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科协、县经信委、县国土资源分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电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五)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构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优秀科技教师队伍。
——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满足不同对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训需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推动科技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与培训有效实施。
措施:
——加强科技教育师资培训和研修。加强科学教师科学素质能力培训,培养“种子”教师,推动各地加大对科学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科技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专项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对一线科学教师和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的全覆盖。
——加强各类人群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开设专业课程与科技前沿讲座等。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科学测量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技教育的教材建设。
——进一步改进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基础教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力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建设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现有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鼓励科技企业、科技场馆、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发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教育资源,健全科教结合、共同推动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专家参与科学教师培训和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分工:
由县教育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科协、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国土资源分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电新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六)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普及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知识和观念,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等能力,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层社区科普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科普工作创新,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措施:
——广泛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深入开展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标准日以及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等活动。开展社区气象、防震减灾、燃气用电安全、电梯安全以及社区居民安全技能和老年人急救技能培训等各类应急和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参加健康安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面向社区居民传播科学就医、健康素养、无烟生活、慢病预防等科学知识和理念。注重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改善社区科普基础条件。推动基层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在新建及现有的基层服务中心中拓展科普功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e站、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之家、科普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基础设施作用,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员教育、体育健身、文化宣传、卫生健康、食品药品、防灾减灾等各类科普活动。
——促进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科普新格局。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切实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积极争创市级示范社区,推动科普示范社区蓬勃发展。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面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动员学校、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发挥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以及在社区有影响和号召力人士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科学文化建设,助力和谐社区、美丽社区建设。
分工:
由县科协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文广电新局、县教体局、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农委、县林业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安监局、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任务:
——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实现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供给能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科普与艺术、人文的有机结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大幅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
——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提升科技精准化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泛在化、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
措施:
——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依托“科普池州”平台建设,实现与“科普安徽”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普领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引导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享的科普生态圈,打造科普新格局。充分利用网站、微信、智能终端、移动屏媒等渠道,拓展科学传播领域和空间。打造网络科普众创空间,通过作品征集、网络竞赛等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创新创作。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
——繁荣科普创作。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普及、健康文明科学生活等为主题的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等。围绕公众关切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幻、动漫、视频、游戏等科普创作。
——强化科普传播协作。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引导新闻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鼓励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适合在电视、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同步传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时间和传播频次。鼓励报刊和网站增加科普内容或增设科普专栏。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组织开展科技宣传报道编辑记者学习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
——强化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洞察和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的落地应用。强化移动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鼓励科研机构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运行有影响力的科普公众号,强化科普头条新闻推送,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及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务定制化推送力度。
分工:
由县科协、县委宣传部、县文广电新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文广电新局、县教育局、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农委、县林业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安监局、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优化科普资源配置,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
措施: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指导。落实国家、省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与提升科普能力和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并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积极争取建设综合类科技场馆和主题科技场馆。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设专业或产业科技场馆。实施科技馆免费开放,提高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各级科技馆加强与境内外科技馆的交流合作。
——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整合、改造现有资源,打造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基层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有资源,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建设。鼓励支持社区科普场馆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社区科普场馆5个。到2020年,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科普活动站、科普画廊(宣传栏)实现全覆盖。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强线上科普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功能。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发展全国、省科普教育基地,到2020年,力争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个。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林业、水利、地震、气象等行业类科普基地。加强对各类基地的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推动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室)、科技社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车间)或展览馆等,推动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分工:
由县科协牵头,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电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任务:
——落实国家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技术标准、规范。
——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支撑科普事业发展。
措施:
——加强对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关政策,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普社会资源的功能。
——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依托科普机构、科研机构等打造科普产品研发平台,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推广,增强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发展科普创作研发团队,整合集成创意资源和技术资源,推动建设各类科普众创平台,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科普产品的研发、创作、设计、生产和流通。
——提升科普产业市场服务能力。参加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为青阳县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普资源的展示、转化、交易、对接提供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科普产品和社会服务力度,支持线下科普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建设线上科普产品交易平台。
分工:
由县科协牵头,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商务局、县农委、县林业局、县文广电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安监局、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进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提升科普人员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措施:
——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标准和技术职务等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普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从业者为重点,围绕科普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扩展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科普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结合科技教育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基层各类组织队伍,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中小学教师和科普志愿者等担任科普宣传员,实现乡村社区科普宣传员全覆盖。结合各类社区科普设施和活动,明确社区科普专干,发展壮大社区科普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的作用,结合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搭建科普志愿者活动服务平台,规范记录科普志愿者服务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分工:
由县科协牵头,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经信委、县宗教局、县民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文广电新局、县卫计委、县市场监管局、县安全监管局、县旅游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气象局等单位参加。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开发区全年目标管理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充分履行工作职责。
——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重点任务,排出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
(二)健全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县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专项检查,推动全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任务落实;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开展省级以上文明县城、科普示范县、科普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三)落实保障条件。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制度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传工作。
——逐年提高科普经费投入,并=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发挥财政杠杆调节作用,对科普专项达标活动采取后补助方式予以财政支持。通过众筹众创、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统筹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6-2017年,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做好“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全面落实。2017-2020年,深入贯彻落实《青阳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落实,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见效。
——总结评估。2020年,组织开展督查,对“十三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