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晟全肽的创新“密码”
在全球药物市场,多肽药物是一块“宝地”。
目前,全球上市的多肽药物超过190种。仅2019年,其销售额就达到了440亿美元。据权威杂志预测,这一数值将在2026年突破600亿美元大关。
瞄准这一市场,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利用全球首创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肽全库。公司也因此被商业媒体品牌《快公司 Fast Company》评为2019年“最佳创新公司50强”, 吸引赛诺菲、丽珠医药、先声药业、方盛制药等国内外知名药企衔来橄榄枝。
4年时间,从一家籍籍无名的初创型企业,到如今在业内初绽光芒,中晟全肽用实践写下对创新的注解。
“痛点”里找到创新“钥匙”
提起多肽药物,很多人并不熟悉。
“西药可分为三大类:小分子药、大分子药、多肽药。”中晟全肽创始人董事长陈磊介绍。
“相比前两者,多肽药物毒副作用较小,生产成本也比较低。胰岛素、催产素等都是典型的多肽药。”陈磊说,但相较于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目前多肽药物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3%。
究其原因,多肽半衰期短和大型多肽库的缺乏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瓶颈。
新药研发,要从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中,找出有活性的化合物,再进行深入的优化和研究。“就好比要从一座矿山中挖出有用的矿料,再反复提纯、加工,最后打磨成一件器具。”陈磊说,因为缺乏这座“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肽药物的研发只能通过设计、定制、合成,再做测试,价格昂贵且周期长。
如果能快速、高效地建立一座多肽分子库,多肽药物发现困难的瓶颈或将迎刃而解。
这引起了陈磊的合伙人——王珠银博士和李向群博士的思考。这两人,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博士后,一位是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都曾在国外知名的生物医药公司任职。
两人经反复研究,首创出一种多肽信息压缩技术。该技术以生物技术取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来构建和生产多肽库,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生产周期,缩短药物的筛选周期,加速多肽药物的研发进程。
两位学者找到天使投资人陈磊,三人一拍即合,选址云龙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部园,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经过2年多潜心研制,该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践。2019年,中晟全肽研发的包含近5亿种多肽信息的超大型多肽实体库构建完成,为多肽新药发现提供了全球独有的“种子库”。
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晟全肽趁热打铁,将触角向新药研发的更深层次延伸。公司搭建一座高通量的筛选平台, 对库内的多肽实施筛选,获得了业内高度认可。
如今,中晟全肽完成了对30多个药物靶点的筛选,成功筛选出多个苗头化合物。这些靶点涉及肿瘤、代谢、感染及神经等多个领域,有些已经进入先导化合物阶段,还有多个先导化合物进入优化阶段。
坚守里写下人才故事
先进的技术手段、独创的技术理念让中晟全肽赢得资本的倾心。4月28日,中晟全肽宣布完成2.2亿元A+轮融资。这是该公司继2019年12月A轮融资后的第二轮股权融资。
3年6个月,融资3.2亿元。一个新的考验摆在中晟全肽面前,这些钱该怎么花?
有人提议:“别租房子了,先去买几栋厂房。”
但企业的决策层深知,靠投资、挣快钱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企业要发展,势必要靠技术创新。
创新之路充满风险与未知,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目的地。如何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必须要靠高层次人才来引领。”公司几位股东达成共识。
“高层次人才凭着专业的背书,眼光独到,判断精准,能更加快速地带领企业挖到‘宝藏’,这将提升企业在新药研发中的成功率。”陈磊说,正因如此,企业拒绝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议,果断将融到的所有资金投入到创新研发中,而高层次人才平台的搭建是重中之重。
如今,中晟全肽已然成为高层次人才“大本营”——王珠银,具备30多年多肽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拥有与多肽相关的发明专利40多个;总经理李向群博士,深耕多肽领域30年,在药明康德、成都圣诺等知名企业任多肽研发部门负责人,拥有多项与多肽相关的国际发明专利;副总经理刘惠清专注新药筛选领域30年,曾在美国和加拿大从事高通量筛选,并在知名科研外包服务机构“上海睿智”工作多年;去年全职加入团队的张增源博士,是毒理药理和临床申报的专家,有20多年国外知名药企工作经验……在该企业,拥有类似标签的高层次人才有7位,而这一数字还将在今年继续增加。
此外,企业还拥有一支强大的专家顾问团。这些来自国内外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以顾问的形式,指导技术研发,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随着企业不断成长,一个清晰的人才体系逐渐构成:各部门由1至2名高层次人才领头,主导部门发展;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博士或研究生作为中坚力量,负责项目执行;招聘一批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基层的执行人员。
“我们希望通过完善的人才梯队,带领企业在多肽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不断向前,为我国多肽创新药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陈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