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构建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在线消息: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疫苗、抗体、重组蛋白药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成为当今医药行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然而,相对日渐旺盛的产业需求,以创新驱动的生物制药产业亟需具备原创药物研发能力的人才。
医、研、学、产融合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世纪初,为解决复杂创面和慢性溃疡难愈合、国内无可用药物的临床难题,温州医科大学开始了研发生物创新药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历程,并成立了“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
自2005年起,温州医科大学以浙江省教改课题“生物制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新和高素质人才”为引导,率先提出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始于医、行于研、导于学、投于产的医、研、学、产全链贯通、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生物制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8年应用于该校生物制药专业,经过13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生物制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细胞生长因子类创新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就是该校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过程。项目组以科研促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人才培养。
该校项目组在顶层设计上,以培养能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制药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创新生物药研发链”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紧扣创新生物药上中下游各关键环节,设置创新药物课程群,引导对生物药物创新元素和产业链的理论认知;在教材建设上,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出版创新生物药物理论和实验系列教材;在实践教学上,建立“四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校地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学生作为执行者完整参与到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临床应用过程中;在师资建设上,构建外引内修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创新生物药物研发经历、临床协同和教研融合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质量保证上,牵头制定《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向全国115家生物制药专业办学点推广。
目前,“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内90多所高校专业点借鉴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协同科研与育人难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该项目组致力解决如下3个教学问题: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药物研发链条脱节;生物创新药物校企医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存在短板;具有创新药物研发经历和教研融合能力的师资薄弱。
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创新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的课程清单。该项目组改革生物制药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药物研发链”紧密衔接。该课程体系除必修的基础课程群(如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如化学课程群、生物课程群、药学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制品学、发酵工程等)、实践课程群以外,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群,包括临床医学导论、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开设创新药物课程群,以细胞生长因子创新生物药作为具体案例,包括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创新药物与产业化、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创新药物注册申报等。该课程体系已培育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生物制药系列教材1套(15本)。
打破产学研医壁垒,并融合创新为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范本。学院创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四融合”实践育人环境,补足生物制药实践教学平台短板。该项目组将实验教学(学)、实习实训(医、产)和科研实践(研)有机融合,建立“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融合、校地融合。
科教融合——校内开设创新药物开放实验平台。学院依托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每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须完成一种细胞生长因子或重组蛋白药物从上游到下游的全过程操作;同时,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学生仿佛亲临生物药企生产一线,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产教融合——开拓多资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该校在海正药业、泰格医药、石药等10余家企业建立“企中校”-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科伦药业共建“医学学科发展研究院和创新药物联合研发中心”,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共享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医教融合——与医院深度融合。该校设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实践平台,围绕细胞生长因子与代谢、心血管、烧创伤、中风等疾病领域,在20余家医院建立了临床学科基地,引导学生形成从“临床发现问题——实验室解决问题——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思维,培养学生建立“新药研发的本源是满足临床需求”的认知。
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如:杭州生物医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乐清生命健康产业园、中国基因药谷等,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企业发挥重要主体作用,以生物制药人才培养为主线,社会组织供需对接。该校通过共建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形式,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探索中国医药领域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为学生校外实践搭建了良好平台,助力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
该项目组“产学研一体化”的“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已培育出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4个,出版“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一套共10册。
打造具备科研、教学、研发能力的高水平融合型师资队伍,为专业师资培养提供可行路径构建外引内修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创新生物药物研发经历和教研融合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拥有院士、杰青、优青、万人、百千万等国家级人才10余名,他们拥有丰富的创新生物药物研发经历,为使学生从这些优质资源获益,每位国家级人才开设至少一门创新课程,或每学期开设至少2次创新讲座。同时,他们担任本科生导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申请学生科研课题等。
该校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培训,已累计67人次;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累计54人次。
内修的同时,积极做好外引工作。该校已聘任校外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专家37名,与校内教师联合,实施每位学生“双导师”;引进企业工作背景博士9人。
通过外引内修的长效建设机制,打造了具有创新生物药物研发经历和教研融合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该校已培育浙江省教学团队2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位、全国优秀教师1位,浙江省教学名师2位、优秀教师3位、教坛新秀2位。
基于创新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
该项目已为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药物研发能力的生物制药人才。其中,很多人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在创新生物药物——三个生长因子(FGFs)基因工程一类新药的研发和生产及临床新用途的发现和使用中做出重要贡献。该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参与创新药物研发,获“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共7项,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各1项,铜奖3项;“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共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5项。
该项目成果的核心内容已在校内外广泛推广,不仅为武汉大学实习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吉林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在2015版和2018版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也重点参考了该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组牵头制定了“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向全国推广。该项目组作为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指委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设计并完成了“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首次对我国所有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高校办学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得到了第一手丰富、详实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生物制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召开4次“全国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研讨会”,向全国推广。
该项目组在取得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成果后,积极建设了一批一流课程、教材、教改论文并被广泛引用。以“创新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孵化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总学习人数突破二十万人次,后台数据显示被沈阳药科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近40所高校选用。所出版的实践系列教材以及生物制药教材,总印刷册数近5万册,被30余所高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