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发展医疗器械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向80多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防护用品、ICU病房设备等医疗器械物资。应当看到,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并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具备较为强大的医疗器械产业供应保障与技术创新能力。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基础装备,它既是人类抗疫战场上的“武器”,也是疫情防护的“盾牌”。而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及相关产品的国产化,对国民健康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此次疫情所展现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庞大人口的医疗保健服务,不可能依赖进口产品予以解决;一个14亿人口大国要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不能没有自身医疗器械产业的强大支撑。尤其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医疗器械具有显著的“卡脖子”效应。由于医疗器械也是国民健康信息与数据生成和存储的设备,如果重要健康信息泄露,将对国家的生物安全、国民健康保障产生重大威胁。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器械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发展速度快、贸易活跃、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之一。经此疫情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必然会更加重视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发展与供应保障建设。广东医疗器械行业基础雄厚,全国领先,但还要有世界眼光,对标国际、瞄准全球,在战略上将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定位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推动广东代表中国抢占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全球产业链高端位置和产业创新制高点。
就现实来看,广东培育发展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新兴产业也迎来了重大机遇。其一,疫情激发医疗器械产业逆势获利。在政府和市场投资者的高度重视之下,医疗器械产业即将迎来“政策红利”与“投资高潮”的双轮驱动。其二,疫情助力国产医疗器械“走出去”,给国内企业进军国外市场带来良机。长期来看,疫情促使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在国内市场展开替代进口的同时,逐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借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其三,疫情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摆脱“螺丝刀工厂”的全球产业链地位提供难得机会。疫情期间,需求激增倒逼创新升级,AI智慧医疗、AR+5G远程诊疗等无人化智能化的创新制造方式渐现,行业整体处于拼速度、拼创新的氛围中,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核心驱动。
把握历史机遇,依托广东丰富的医疗科技创新资源、巨大的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集群、活跃的风险投资资本等良好基础,广东应多措并举全面促进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以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为重点区域,整体统筹规划打造综合型高科技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综合网络。结合广东优势领域,构建国际化的医疗器械产业园生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国产未替代的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及植入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促进产业链聚集并形成集群优势。
第二,以加快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目标,整体性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体系建设。针对目前医疗器械技术产业化领域存在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因需求差异导致“各干各的”协同不起来的问题,亟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全省创新资源,加快基础研究成果技术转化,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金监”全链条协同创新中心。
第三,创新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积极推进在广东建立三类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优化审批流程和创新审评、审批机制,对变革性产品开辟专门审评通道,加快医疗创新成果与技术走向临床应用。
第四,加强政府研发投入、创新政府采购工具与引导风险资本进入相并举,构建医疗器械技术研发与产品转化的资本支持体系。
第五,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评价政策体系,为医疗器械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例如,鼓励广东条件较好的高校开设医疗器械审评、转化应用等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转变高端人才引进思路,以团队引进方式赋予带头人组建团队的完全自主权;改变“唯论文、专利”的人才评价模式,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人才向产业进步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