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持续推进生猪产业链延伸扩展 夯实产业产能收益稳定提升基础
"‘赚三年,亏三年,不亏不赚又三年。’这是养猪业的一句俗语。而现在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我们已经跳出了这个让人无奈的循环。”日前,老河口市俊洋生态种养循环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远胜说,在今年生猪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下,公司获纯利140多万元,平均养一头猪能赚100多元。
作为传统生猪调出大市,襄阳生猪年出栏量接近400万头,居全省第一。该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让更多农户、企业如"俊洋"一样,获得稳定而丰厚的收益?
"形象来说,提升生猪产业发展质量就是一个从调出生猪向调出猪肉以及深加工产品转变的过程。"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主动作为,不懈推进生猪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支持龙头企业扩展产业链条,初步建成了集生猪种业、饲料加工、养殖、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为推动襄阳由生猪调出大市向猪肉调出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户共赢。
养殖:规模效应凸显,增产保供基础日益稳定
张远胜所在的龙头企业是新希望公司。该公司利用代养模式吸引农户和市场主体发展生猪养殖业。"公司负责提供猪苗、饲料、兽药以及防疫服务,我们只需专心把猪养好就可以了。"张远胜说,有了大公司,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已着手再建设一个年出栏两万头的养殖场。
据了解,全市参与代养的养殖场有200多家,年出栏生猪可达到50万头以上。除了广泛采用代养模式,正大、牧原、新希望、襄大农牧等龙头企业在大力自建养殖场,极大提高了全市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
"全市备案生猪规模养殖场已达到1906家,出栏量占生猪总出栏的68%,其中,襄阳正大、老河口牧原等已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的产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有力推动了育种、饲料、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产保供基础。
目前,全市万头以上的种猪场已超过10余个,存栏能繁母猪29.72万头,位居全省第一,可以做到自繁自养;饲料产能已达到300万吨/年,在满足本地供应的同时,还外销周边市州。其中,襄阳正大今年6月建成投产的100万吨饲料厂产能全球领先,智能化水平亚洲前列;老河口牧原饲料厂一期建设完工试生产,年生产饲料24万吨,二期30万吨生产线预计年底可建成投产;宜城海大38万吨饲料厂已建成。
同时,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96%,把粪污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3.09%。
预计到2025年,全市生猪出栏将达到600万头以上。
屠宰:产能向大企业集中,为产业链延伸提供强力支撑
雨润公司曾经是一家位于襄城庞公片区的生猪屠宰企业,产品主要供应襄阳本地市场。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公司屠宰车间距闹市越来越近……面对可能产生环境扰民的问题,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当地政府未雨绸缪,下决心将其关闭。
在高峰时期,如"雨润"这样的生猪屠宰企业有30余家。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关停并转,全市生猪屠宰企业已减少到8家,其中年屠宰能力在百万头以上的企业有2家。
企业数量减少了,但屠宰能力增加到440万头/年,屠宰率也相应提升到50%,襄大冷鲜肉、牧原冷鲜肉等一批冷鲜肉品牌也得到长足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屠宰环节位于产业链中游,将在其中发展‘支点’作用。没有规模化屠宰项目的支撑,销售就只能以调出生猪为主,下游的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也难以发展,产业将停留在“卖资源、卖原料”的阶段,利润薄,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弱。
2020年5月,牧兴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投产,其每年50万头的生猪屠宰产能一举解除了南漳这个生猪调出大县多年的“尴尬”。
南漳县拥有生猪规模养殖场571家,年出栏量在100万头以上。过去由于没有规模化屠宰企业,生猪产业的发展无法摆脱“以养为主”的“囧途”,除少数在本地人工屠宰外,绝大多数生猪都是卖到外地,满腹“市场风险,污染防治等本地承担,大块的利润流往他处”的“无奈"。
南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牧兴公司投产以后,南漳县生猪产业实现了集中智能化屠宰,产业的增加值也实现了翻番,单一的活猪调运销售成为过去。
襄阳市南漳县牧兴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光荣介绍,下一步,公司将建设猪肉深加工产能,并结合南漳特色,打造本地黑皮土猪品牌,把产业链条上的大部分利润留在南漳。
深加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引进项目补短板
走进正大食品(襄阳)酱卤制品生产线,阵阵鲜香扑鼻而来。在这里,卤肉经过全智能称重、卤制、包装、码垛等环节及自动化立体物流后,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
在襄阳深耕多年的正大农牧公司(正大食品(襄阳)的母公司),从做生猪的前端饲料和养殖起步,逐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建成年屠宰生猪百万头的屠宰加工厂后,建成了产能达10万吨的水饺、卤肉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从生猪进去到饺子出来的神奇转变。
水饺、卤肉等深加工生产线的投产,不仅结束了全市生猪产业链上没有规模化深加工项目的历史,还使正大食品(襄阳)2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智能化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全资源可循环,成为全国第一条涵盖育种、种植、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的百亿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
"在深加工方面,项目偏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仅有正大食品(襄阳)、襄大农牧建有熟食品生产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已出台了专门政策,在资金、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企业来投资。
此外,在“十四五”期间,市财政将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生猪产业链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生猪就地屠宰率将达到100%,深加工量将占本地屠宰量的一半以上,进而打造出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