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园区集聚一批“种子选手”——用科技创新锻造农业“芯片”
联合国粮农组织派遣专家舒庆尧教授领衔的哈勃种业水稻育种团队,成功研育了首个无锡自主水稻品牌“锡稻1号”,培育水稻优良品系2000多份;东郁植物核心创新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20项,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组培技术最好的彩色苗木育种企业;普威农业引进筛选世界各地优秀蔬菜品种进行改良、驯化、研发,研发生产的胡萝卜、大葱等蔬菜的种子种苗屡获国内外金奖,胡萝卜、大葱种子种苗销售跃居全国首位……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是整个农业产业的“芯片”。从江苏无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批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里,可一窥这个国家级农业创新示范园以科技与人才为驱动和支撑,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创新的生动实践。
科技攻关引领育种“革命”
在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分子育种实验室内,年轻的科研人员钱秋正在给水稻植株做基因组分析。她将当天从田间采集的水稻叶片里的提取物依次放入分格试管,加入试剂后放入PCR扩增仪加热。加热后再加入试剂,两三个小时后就可提取每一个小格子里水稻的DNA。“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水稻植株是否有抗稻瘟、白叶枯等基因,之后通过我们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定向改变植株性状,比如进行稻米香味、糯性的基因改造,让稻米变得更好吃。”钱秋告诉记者。
刚刚于今年4月拿到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锡稻1号”,就诞生于这个由无锡和浙江大学合作的高科技种子实验室。
这个首次以无锡地名命名的水稻品种在今年夏种时,已开始在试验田里播种。钱秋介绍,传统水稻育种通过杂交并经过各世代选择和鉴定,成为一个稳定的品系需要四五年时间。哈勃研究团队通过潜心研发,开发了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建立了基因编辑育种体系,成熟掌握了诱变育种技术体系。培养一个水稻新品系仅需1-2年,快速、精准更新品种已经成为现实。目前,哈勃选育的水稻品种有20多个,还有3个品种已经进入公示阶段。
农业的重大变革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支撑。研究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占领产业创新战略高地、实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支撑。在园区,围绕种质这个“芯片”,多家企业在生物育种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示范推广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批农业企业正在发力。在东郁植物的几个苗圃内,最新品种的绣球花开得正艳,樱桃、苹果等砧木和接穗种苗,红豆杉、枫树等景观树种苗在这里长势喜人。这些种苗看起来和普通果树苗木没什么不一样,但其实都经过企业自主研发的脱病毒技术处理,大大降低了木本水果类种苗的带菌率。“组培种苗的市场前景很好,目前我们在全国已推广种植超过5000亩。”东郁植物园区经理胡春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从意大利、荷兰、法国等地持续引进彩色景观苗木、新优木本水果、园艺景观植物母本,进行植物组培种苗繁育、驯化和栽培,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木本水果植物“组培微嫁接”技术,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苗与服务。集蔬菜引繁培育、种子种苗新品种研发、种子种苗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普威公司,引进筛选各地优秀蔬菜品种进行改良、驯化、研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和种植。蔬菜年育苗能力达1000万株,优新品种遍布全国13万亩蔬菜地。
“金三角”模式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农业要振兴,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需要优秀的企业、人才、政策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共同支撑。作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与转化的重要载体,江苏无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一批高科技农业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以工业园区理念运营“农”字号园区, 创新资源的集聚正让曾经的“阡陌农田”变身“创新高地”。
园区内琳琅满目的农业新品种,构成了一个个科技田园新场景,一幅科技兴农的美丽画卷正在缓缓铺开。当前,园区优质项目引育已形成一定规模,总数达100多个,累计获得财政项目支持资金约3亿元。东郁植物、智慧恬园、普威农业等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先后被引进,入驻的165家企业主要涉及生物育种、中草药、高档花卉和特色果蔬的驯化和繁育等,亩均产出最高达300万元。示范推广的超级水稻品种“江浙优201”,远超无锡水稻单产水平;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南方红豆杉实生苗繁育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彩色苗木引繁基地;绣球花种苗繁育基地培育的新品种占全国市场的80%。园区还成功建立并获批了国家级孵化平台——锡山现代农业星创天地,一批农业成果在此加速转化。如园区三阳植物工厂的薄膜物理防治和面源污染零排放技术,目前已在昆山、宁波、新疆等地进行整体输出。
一系列丰硕成果,正是得益于政研企“金三角”模式。这一模式,借鉴自农业强国——荷兰,即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新的园艺产品,再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农业科技的创新要素,正通过这一模式加快集聚。园区相关负责人称,多个农业科创项目均采用“金三角”模式,推动了“全链条、全区域、全周期”的紧密合作。目前,园区与中科院等11家科研院校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引进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10多家,累计引进推广新品种82个、新技术20项。同时,园区还创新“首席专家+技术指导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大力推进农科教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农业最高奖“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罗纳德·菲利普教授等一批农业专家先后与园区开展合作,目前园区已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合作院士1名,国际特聘专家4名。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未来可期
眼下,全球种业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迅速推进。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托农业产业园等新型农业载体,发挥多种社会力量做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这篇大文章,令人期待。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创企业人士一些比较集中的建议是:建立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投入种业自主创新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重视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重大平台的设施建设、优化涉农企业创新环境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8月20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修正草案)》,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此次修正重点在于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用制度导向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也提升了对侵害植物新品种权行为的威慑力,有利于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东郁植物园区经理胡春宏表示,企业目前育苗品种里具有品种权保护的约有20种。在他看来,国内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即便发现被侵权最后大多也不了了之,因为维权成本太高。“政策短期内效应不会很明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相信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他分析,随着去年以来密集出台的种业振兴政策,种业的创新力会越来越被政策和市场所认可。未来重视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强的公司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在种业领域,专业人才短缺显得更为紧迫。“搞种业研究的,要耐得住寂寞。”有关企业负责人坦言,愿意专门从事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少之又少,“工资不高,工作枯燥,涉农的高校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不少学生一毕业就转行了。我们企业原来有五个专业研究员,现在只剩三个了。”该负责人认为,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培养及价值定位,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