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介绍
汕头于1860年正式开埠,是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称"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经国务院批复,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即2003年来汕头行政区划范围,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一、区位交通
汕头经济特区的交通发达,素有"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之美称。现已初步形成海陆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是中国18个枢纽港之一。全特区拥有5000吨级以上的泊位18个,其中万吨泊位6个。货轮直通国内沿海港口和80多个国家及地区160多个港口,客轮通达广州、海南等地,每天往返汕头与香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连通,贯穿全国各地,成为全国铁路干线的又一出海口。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和深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将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连接起来,全特区开辟客运线170多条,直通华南、华东、西南等主要城市。汕头机场开通国际、国内40多条航线。
潮汕国际机场(机场IATA:SWA,代号同汕头外砂机场),是广东省内继广州白云和深圳宝安机场之后第三大干线机场,中国南方航空汕头航空有限公司基地机场,距离汕头市中心28公里。从机场高速到市中心约需40分钟车程。
二、基础配套
汕头经济特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水、供电设备得到改良,供水充足,电力自给有余。电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实现了国际、国内程控、直拨服务、可与世界246个城市和国内2100多个城市直拨电话,邮电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中等城市第三位。汕头金融建设迅速发展,全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1282个,证券机构5家,外资银行分行(代表处)5家,汕头的陶瓷、抽纱、超声电子、食品加工、食品机械、感光材料等工业产品也闻名遐迩。
汕头经济特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投资硬环境十优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主要成就
三、发展现状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从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扩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区自创办以来,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巨大成绩,规模日益壮大,不断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实力增强.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汕头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件,国家免检产品3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8件;全国驰名商标1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31件,驰(著)名商标约占全省总数的10%,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438%;万元GDP能耗为0.66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广东省第四低。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头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起跑线。GDP由2003年的498.4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50.15亿元,年均增长11.2%;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2300万吨,年均增长10.8%;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18.9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39.12亿美元,五年累计150.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2003年的520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72亿美元,增长2.3倍。(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较快,功能较为齐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港口吞吐量从1981年的336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300万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459.95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2.71亿美元。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领域扩大,我市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公共财政框架和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超过100%,农村实现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1.2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亿元。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敢闯敢干,在潮汕人中特别是在海外,涌现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会精英,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侨资侨力侨智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一齐上,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我市民营投资占全市投资的六成以上,民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企业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产品集散地,也是内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厦深铁路的建成更是连接了深圳、厦门两大经济特区,并于2019年7月开通前往香港的高铁。汕头机场有望实现对外开放,港口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南澳岛港距离台湾澎湖马公港仅102海里,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汕头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而且,当前经济发展保持上升势头,2002年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产总值增速为近十年来最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为1993年以来最快。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广梅汕铁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干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贸等基础较好,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较强。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经国务院批复,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即2003年来汕头行政区划范围,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一、区位交通
汕头经济特区的交通发达,素有"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之美称。现已初步形成海陆空相互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是中国18个枢纽港之一。全特区拥有5000吨级以上的泊位18个,其中万吨泊位6个。货轮直通国内沿海港口和80多个国家及地区160多个港口,客轮通达广州、海南等地,每天往返汕头与香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连通,贯穿全国各地,成为全国铁路干线的又一出海口。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和深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将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连接起来,全特区开辟客运线170多条,直通华南、华东、西南等主要城市。汕头机场开通国际、国内40多条航线。
潮汕国际机场(机场IATA:SWA,代号同汕头外砂机场),是广东省内继广州白云和深圳宝安机场之后第三大干线机场,中国南方航空汕头航空有限公司基地机场,距离汕头市中心28公里。从机场高速到市中心约需40分钟车程。
二、基础配套
汕头经济特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水、供电设备得到改良,供水充足,电力自给有余。电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已实现了国际、国内程控、直拨服务、可与世界246个城市和国内2100多个城市直拨电话,邮电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中等城市第三位。汕头金融建设迅速发展,全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1282个,证券机构5家,外资银行分行(代表处)5家,汕头的陶瓷、抽纱、超声电子、食品加工、食品机械、感光材料等工业产品也闻名遐迩。
汕头经济特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全国投资硬环境十优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二位。
汕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主要成就
三、发展现状
汕头经济特区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从1.6平方公里起步,1984年11月扩大到52.6平方公里,1991年11月再次扩大到234平方公里。特区自创办以来,在一片荒滩上起步,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取得巨大成绩,规模日益壮大,不断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实力增强.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汕头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件,国家免检产品3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78件;全国驰名商标1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31件,驰(著)名商标约占全省总数的10%,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438%;万元GDP能耗为0.66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8%,位列广东省第四低。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头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起跑线。GDP由2003年的498.4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850.15亿元,年均增长11.2%;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3年147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2300万吨,年均增长10.8%;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18.9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39.12亿美元,五年累计150.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由2003年的520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72亿美元,增长2.3倍。(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较快,功能较为齐全,已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港口吞吐量从1981年的336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300万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7.8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18.06平方公里。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9.12亿美元,为1981年的14.6倍.1981-2007年,全市累计出口总额459.95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2.71亿美元。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领域扩大,我市已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进行,公共财政框架和新型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中毛入学率超过100%,农村实现完全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397元提高到2007年的11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95元提高到2007年的451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1.25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843.61亿元。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人一向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敢闯敢干,在潮汕人中特别是在海外,涌现出一大批商界巨子和社会精英,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侨资侨力侨智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一齐上,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我市民营投资占全市投资的六成以上,民营企业户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六成左右,企业上市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产品集散地,也是内地面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厦深铁路的建成更是连接了深圳、厦门两大经济特区,并于2019年7月开通前往香港的高铁。汕头机场有望实现对外开放,港口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南澳岛港距离台湾澎湖马公港仅102海里,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汕头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而且,当前经济发展保持上升势头,2002年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7%、8.8%、11.1%、11.3%、11.6%和13%,2007年生产总值增速为近十年来最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为1993年以来最快。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建成了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广梅汕铁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干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商贸等基础较好,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较强。
基础设施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