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介绍
自然环境
园区介绍
云南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为楚雄彝族自治州,该州位于云南省中北部,自古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境内多山,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烤烟、卷烟、丝绸等地方产品独具特色,有铜、铁、煤、盐等矿产的采选和冶炼企业。因出土禄丰腊玛古猿和元谋人化石而被誉为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下辖1市9县即: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128个乡(镇),1135个村公所,15738个自然村。居住有彝、苗、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楚雄州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城乡商品市场繁荣活跃,供给充足。
2007年,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财政总收入达到3.93亿元,增长63%,其中,自收收入达到2.15亿元,增长69.5%;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11亿元,增长5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5亿元,增长16.5%。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年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预计实现工业产值284938万元,比上年增长30.3%;实现工业增加值77207万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434万元,增长11.3%;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7%,成为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综合能耗万元GDP为0.7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9.3%;全部工业企业生产耗电量比上年降低24.4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继续取得好成效。2007年开发区全年共批准立项项目47项,立项计划投资3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倍;完成州外到位资金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主导产业健康成长,发展后劲日益增强。2007年共投入项目扶持资金11884万元,对引导和促进产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2007年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92603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实现增加值8137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7.7%。冶金建材化工业快速增长。滇中有色公司、楚雄矿冶、国资水泥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取得较好业绩;一批产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滇中有色金属公司技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仁恒化肥公司技改搬迁项目启动实施,天腾化工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特种肥料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凯龙福斯特地板加工项目建设已进入试生产。预计完成工业产值200395万元,比上年增长38.9%,实现增加值49830万元,比上年增长30.9%,显现出较好的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天然制药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恢复性发展。盘龙云海药业、云中制药、老拔云堂药业、万裕药业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完成26个新药品种的申报,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获得了国家批文。盘龙云海二期GMP技改顺利完成,云中制药业二期GMP技改加快了建设步伐。制约行业的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产销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实现工业产值29595万元,实现增加值7213万元。机电制造业活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预计完成工业产值45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增加值14041万元,比上年增长46.8%。绿色食品加工业随着入园项目的成长,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实现工业产值2909万元,比上年增长39.8%,实现增加值968万元,比上年增长46.3%。
商贸旅游服务业通过“活商”战略的实施,彝人古镇、彝族民居商贸城、轻纺城楚雄市场、商业城以及其他商贸旅游设施建设得到大步推进。同时,引商入市、放水养鱼、活商兴市,人气、商气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预计完成营业收入14619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实现增加值9323万元,增长14.1%,区内主旅游景点接待旅游人数19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1倍。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健康发展。2007年底入驻开发区的非公企业达到516户,比上年新增31户;个体经营户达2114户,比上年净增583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上缴税金11598万元,比上年增长33.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6.7%。随着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宽,总量的不断增加,非公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已成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
区位优势
配套设施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具备了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及场地平整等条件。区内城市道路星罗棋布,把各个片区及新老城区有机地连为了一体;有日供水8万吨和1万吨的自来水厂各1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110KV和35KV变电站各1座,为区内供水、排水、电力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体育、邮电通讯和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科学地分布在全区范围,极大地方便了全区人民群众生活。随着区内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和城市人居环境、创业环境的改善,一座让投资者满意、居住者自豪、来访者羡慕,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区形象初步形成。